[实用新型]断开式双级贯通式主减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70117.5 | 申请日: | 200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9415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郑建辉;唐哲;邵海潮;王新郧;关春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1/20 | 分类号: | F16H1/20;F16H48/00;F16H48/2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徐祥生 |
地址: | 430023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断开 式双级 贯通 减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重型越野车用断开式驱动桥双级贯通式主减速器。
背景技术
用于重型越野车上的驱动桥双级贯通式主减速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整体式驱动桥,另一种是断开式驱动桥;其中新型重型越野车普遍采用断开式驱动桥,国内重型、独立悬挂越野车采用的与悬架或车架刚性联接的、传递扭矩在14000N·m以上的驱动桥主减速器总成两侧安装面距离均在0.4m以上,主要用于车宽在3m左右的重型越野车,主减速器的布置形式普遍采用将输入端倾斜布置,润滑和布置结构上容易实现;对于国家标准GB 1589-2004规定的车宽不大于2.5m的重型越野车,普通的断开式驱动桥主减速器安装距离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对于车宽不大于2.5m的重型越野车,设计出一种安装距离小于0.4m的断开式双级贯通式主减速器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技术的目的是为车宽不大于2.5m的重型多轴越野汽车的贯通式驱动桥提供一种可选择的主减速器,其结构紧凑、安装方便、散热效果良好,在安装距离为0.4m的狭小安装空间下实现了将主减速器与悬架支座或车架刚性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断开式双级贯通式主减速器,包括输入法兰、轴间差速锁、箱盖、轴间差速器、油泵、油道、过桥箱体、壳体、过渡齿轮、主动伞齿轮、被动伞齿轮、轮间差速器、轮边输出法兰、贯通轴、后输出法兰,其特征是轴间差速器的轴线和主动伞齿轮的轴线所形成的平面与铅垂面的夹角为0°-15°,壳体的两侧是蚌壳形吊挂联接座,蚌壳形吊挂联接座两侧的安装距离为0.36m-0.4m,过桥箱体上设有油道,油道的外侧布置有散热凸台,用于安装被动伞齿轮和轮间差速器的支撑轴承的两侧有散热筋。
输入法兰直接与轴间差速器通过花键联接,轴间差速器将一部分动力通过过渡齿轮传递给主动伞齿轮,主动伞齿轮将动力传递给轮间差速器,最后通过轮间差速器分配给两侧的轮边输出法兰;轴间差速器将另一部分动力通过贯通轴传递给后输出法兰;轴间差速器可以通过轴间差速锁进行锁止,从而防止该驱动桥和后桥出现打滑而丧失动力,轮间差速器采用牙嵌式差速器,能自动防止驱动桥两侧车轮出现打滑而丧失动力。
主减速器内部设计了强制润滑系统,通过设置一个柱塞式润滑油泵以及在过桥箱体上加工出油道,通过设置油池存储油泵输送的润滑油对轴间差速器及其支撑轴承进行润滑,过渡齿轮的上支撑轴承通过油泵输送的润滑油进行润滑。
本实用新型在油道外侧设置散热凸台,并在主减速器壳体用于安装被动伞齿轮与轮间差速器的支撑轴承的两侧设有多条散热筋,使轴承运转时产生的部分热量能及时散出,在保证主减速器最大输入扭矩达15000N·m~20000N·m的前提下,蚌壳形吊挂联接座两侧的安装距离最小可达到0.36m。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及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该实施例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包括轴间差速锁1、输入法兰2、箱盖3、轴间差速器4、油泵5、油道6、过桥箱体7、壳体8、过渡齿轮9、主动伞齿轮10、被动伞齿轮11、轮间差速器12、轮边输出法兰13、贯通轴14、后输出法兰15,其特征是轴间差速器4的轴线和主动伞齿轮10的轴线所形成的平面与铅垂面的夹角为0°,壳体8的两侧是蚌壳形吊挂联接座16,蚌壳形吊挂联接座16两侧的安装距离为0.36m-0.4m,过桥箱体7上设有油道6,油道6的外侧布置有散热凸台17,用于安装被动伞齿轮11和轮间差速器12的支撑轴承18的两侧有散热筋19。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公司,未经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701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