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高频圆极化RFID标签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29948.8 | 申请日: | 2019-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679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华昌洲;王思捷;黄雪琴;李铁;陈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22 | 分类号: | H01Q1/22;H01Q1/38;H01Q1/48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6 | 代理人: | 方小惠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高频圆极化RFID标签天线,包括介质基板、RFID芯片、辐射层和接地层,辐射层设置在介质基板的上表面,介质基板为圆柱形,接地层设置在介质基板的下表面,RFID芯片设置在介质基板的下表面,RFID芯片与接地层连接,辐射层包括附着在介质基板上表面的第一圆形金属层和开设在第一圆形金属层上的辐射槽结构,第一圆形金属层的中心轴线与介质基板的中心轴线重合;优点是结构简单,低剖面,且加工成本较低,利于市场推广。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高频 极化 rfid 标签 天线 | ||
【主权项】:
1.一种超高频圆极化RFID标签天线,包括介质基板、RFID芯片、辐射层和接地层,所述的辐射层设置在所述的介质基板的上表面,所述的介质基板为圆柱形,所述的接地层设置在所述的介质基板的下表面,所述的RFID芯片设置在所述的介质基板的下表面,所述的RFID芯片与所述的接地层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辐射层包括附着在所述的介质基板上表面的第一圆形金属层和开设在所述的第一圆形金属层上的辐射槽结构,所述的第一圆形金属层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的介质基板的中心轴线重合;将所述的第一圆形金属层的半径记为r,将所述的介质基板的半径记为R,r和R满足条件:R大于65mm,小于68mm;r大于45mm,小于47mm。所述的辐射槽结构通过在所述的第一圆形金属层上开槽实现,所述的辐射槽结构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矩形槽、第一等腰梯形槽、第二矩形槽、第二等腰梯形槽、第三矩形槽和直角梯形槽,所述的介质基板的上表面在所述的第一矩形槽、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槽、所述的第二矩形槽、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槽、所述的第三矩形槽和所述的直角梯形槽处暴露出来;/n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槽位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槽的后侧,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槽的上底所在平面位于其下底所在平面的后侧,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槽的上底所在平面位于其下底所在平面的前侧,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槽的上底所在平面平行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槽的上底所在平面,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槽位于所述的第一圆形金属层圆心的后侧,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槽位于所述的第一圆形金属层圆心的前侧,所述的直角梯形槽的下底所在平面位于其上底所在平面的前侧,所述的直角梯形槽的下底平行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槽的上底,所述的直角梯形槽的直角腰位于其斜腰的左侧,所述的直角梯形槽的下底所在平面位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槽的下底所在平面的后侧,所述的直角梯形槽的上底所在平面位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槽的下底所在平面的前侧;/n所述的第一矩形槽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槽的下底连通且所述的第一矩形槽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槽的下底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矩形槽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槽的下底连通且所述的第二矩形槽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槽的下底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二矩形槽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槽的下底连通且所述的第二矩形槽的左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槽的下底的左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矩形槽的前端面与所述的第三等腰梯形槽的下底连通且所述的第三矩形槽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槽的下底的右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的第三矩形槽的后端面与所述的直角梯形槽的下底连通且所述的第三矩形槽的右端面与所述的直角梯形槽的下底的右端位于同一平面,当经由所述的第一圆形金属层的中心轴线做一个垂直于所述的第一圆形金属层且平行于所述的第二矩形槽的右端面所在平面的垂直平面时,所述的第二矩形槽位于该垂直平面的左侧,所述的第一矩形槽、所述的第三矩形槽和所述的直接梯形槽分别位于该垂直平面的右侧,所述的第二矩形槽的右端面所在平面与该垂直平面之间的距离大于4mm,小于4.5mm。当做沿左右方向作所述的第二矩形槽的对称平面使其前后对称时,该对称平面经过所述的第一圆形金属层的中心轴线;所述的第一矩形槽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为8.5~9mm,所述的第一矩形槽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为6~7mm,所述的第二矩形槽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为68~70mm,所述的第二矩形槽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为6~7mm,所述的第三矩形槽沿前后方向的长度为28~29.5mm,所述的第三矩形槽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为6~7mm,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槽的下底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为21~22mm,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槽的上底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为9~10.2mm,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槽的下底与其上底之间的距离为6mm,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槽的下底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为41mm,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槽的上底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为29mm,所述的第二等腰梯形槽的下底与其上底之间的距离为5.5~7.5mm,所述的直角梯形槽的下底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为19~21.5mm,所述的直角梯形槽的上底沿左右方向的长度为13~14mm,所述的直角梯形槽的下底与其上底之间的距离为5.5~7.5mm。/n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929948.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电子装置
- 下一篇:外壳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