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三维针尖状氮化碳的微量铜离子光电化学检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719817.7 | 申请日: | 2019-08-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70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 发明(设计)人: | 赵慧敏;杜骄阳;范耀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7/26 | 分类号: | G01N27/26;G01N27/30 |
| 代理公司: | 21200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温福雪;侯明远<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环境监测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基于三维针尖状氮化碳的微量铜离子光电化学检测方法。通过离子热方法,掺入共融盐对原始氮化碳进行二次热处理,结合冰水淬火措施形成三维分支结构,且分支向外辐射,顶端呈类针尖状。利用电泳沉积法制备3DBC‑C3N4/FTO光电极,通过将不同浓度的铜离子溶液加入到电解液体系中,测定有/无光辐照条件下的光电流响应变化,即可实现对微量铜离子浓度的定量检测。由于三维针尖状氮化碳本身的优势,如增大的比表面积,优异的光吸收能力等,有利于光生电子对的分离,从而实现高的光电转换效率,使基于该材料构建的光电传感器具有极高的灵敏度。 | ||
| 搜索关键词: | 氮化碳 针尖状 三维 微量铜离子 光电化学检测 光电转换效率 环境监测技术 电解液体系 二次热处理 光电传感器 光电流响应 光吸收能力 铜离子溶液 冰水淬火 材料构建 电泳沉积 定量检测 分支结构 辐照条件 光电极 离子热 灵敏度 增大的 掺入 融盐 无光 辐射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三维针尖状氮化碳的微量铜离子光电化学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n(1)制备三维针尖状氮化碳;/n(2)3DBC-C3N4/FTO光电极的制备:将步骤(1)得到的三维针尖状氮化碳加入到异丙醇中,三维针尖状氮化碳在异丙醇中的浓度为0.15~0.5g/L,同时加入硝酸镁,硝酸镁的终浓度≤10g/L,混合均匀,获得电泳沉积溶液;在两电极电化学体系中,将FTO导电玻璃片作为工作电极,铂丝电极作为对电极浸入上述沉积溶液中,沉积时间为3~5分钟,电压为80~100V,制得3DBC-C3N4/FTO光电极,取出后置于通风处自然干燥待用;/n(3)铜离子的定量检测:光电传感器使用传统的三电极体系,以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铂丝电极为对电极,制备的3DBC-C3N4/FTO光电极为工作电极,添加不同浓度铜离子的0.1M、pH=6.9磷酸盐缓冲液作为电解质溶液;以氙灯作为光源;向电解质溶液中通入10分钟的高纯氮气以去除溶解氧,并在持续通入氮气的条件下进行光电流的测量;每10s一次开/闭灯循环,测定不同铜离子浓度下的光电流响应变化并记录。/n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719817.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