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Renyi熵的小波软阈值图像去噪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14938.5 | 申请日: | 2019-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491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延军;李慧琦;张超;赵宇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T5/00 | 分类号: | G06T5/00;G06T7/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阳理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9 | 代理人: | 唐华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Renyi熵的小波软阈值图像去噪方法,属于图像去噪以及小波变换技术领域。包括:1:将RGB彩色图像拆分为单一颜色的三幅子图像;2:对步骤1输出的三幅子图像进行离散小波变换,输出第J层、第J‑1层以及第J‑2层高频系数;其中,小波母函数为bior2.2以及sym4中的一种;3:对2输出的第J层、第J‑1层以及第J‑2层高频系数二维Renyi熵值对应的区间边界为最优分割阈值;4.构造第J层、J‑1层以及J‑2层的调整阈值,将该调整阈值作为软阈值对第J层高频系数进行小波去噪;对图像经过重构,完成二维离散小波反变换,得到去噪图像。所述方法可有效对图像信号中的点噪声与图像信号进行分离。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renyi 小波软 阈值 图像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Renyi熵的小波软阈值图像去噪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RGB彩色图像拆分为单一颜色的三幅子图像;步骤2:对步骤1输出的三幅子图像进行离散小波变换,输出第J层、第J‑1层以及第J‑2层高频系数,具体包括如下子步骤:步骤2.1)通过小波母函数,构造各尺度因子及滑动位置的小波函数;步骤2.2)将步骤2.1)生成的小波函数分别与步骤1输出的三幅子图像进行滑动卷积,即进行J层小波分解,得到各层图像中对应像素坐标的滑动卷积结果,得到多组在图像中对应像素坐标处各层小波系数;步骤2.3)将小波分解得到的系数排列为矩阵,具体为:按照第J层近似系数、第J层高频系数、第J‑1层高频系数、第J‑2层高频系数...第1层高频系数进行排列;其中,第J层高频系数,记为CJ,行数和列数分别为M/2J,N/2J;第J‑1层高频系数,记为CJ‑1,行数和列数分别为M/2J‑1,N/2J‑1;第J‑2层高频系数,记为CJ‑2,行数和列数分别为M/2J‑2,N/2J‑2;其中,每一层高频系数包含水平H、竖直V及对角线D三个方向分量,简称三方向分量;步骤3:对步骤2输出的第J层高频系数以小波系数值与邻域系数值均匀划分为若干个区间,分别作为横纵坐标构造四个划分区域,每次划分对应一对分割阈值,即区间边界,计算当前分割下小波系数及邻域系数的二维Renyi熵,遍历所有区间,找到使得二维Renyi熵值最大的划分,该二维Renyi熵值对应的区间边界为第J层最优分割阈值,具体包括如下子步骤:步骤3.1)计算第J层高频系数三方向分量上的k邻域系数矩阵
以及
步骤3.2)对第J层的三方向高频系数矩阵HJ,VJ,DJ进行求绝对值并取整,并求取整后最大值
和
步骤3.3)对第J层的三方向k邻域系数矩阵
进行求绝对值并取整,并求取整后最大值
和
步骤3.4)以s={sH,sV,sD}为高频系数分割值、t={tH,tV,tD}为邻域系数分割值,构造以高频系数为横轴,邻域系数为纵轴的区域划分,每一次划分得到四个区域,按照先从左到右,再从上到下记为0区域、2区域、3区域以及1区域;分别将sH、sV以及sD平均划分出
以及
个区间段,再将tH、tV以及tD平均划分出
以及
个区间段;其中,sH的取值范围为1到
sV的取值范围为1到
sD的取值范围为1到
tH的取值范围为1到
tV的取值范围为1到
tD的取值范围为1到
步骤3.5)统计上述由横轴各区间段及纵轴各区间段所包含的系数的数量,并将其除以当前高频系数矩阵HJ,VJ,DJ内包含系数的总个数
来计算各区间段的概率
以及
步骤3.6)根据步骤3.5)各段概率绘制高频系数值及邻域系数值的二维直方图,并根据步骤3.4)中的s={sH,sV,sD}及t={tH,tV,tD},分别划分出取值均小于分割值{sH,tH}、{sV,tV}及{sD,tD}的系数概率![]()
以及
取值大于分割值的系数概率![]()
以及
其中,取值均小于等于分割值{sH,tH}、{sV,tV}及{sD,tD}的区域为0区域;其中,取值大于分割值{sH,tH}、{sV,tV}及{sD,tD}的区域为1区域;步骤3.7)初始化0区域的Renyi熵
与1区域的Renyi熵
并将高频系统的二维Renyi熵表示为
分别记计算出的水平、垂直、对角方向二维Renyi熵
其中,水平方向sH取值分别为
垂直方向sV取值分别为
对角方向sD取值分别为![]()
水平方向tH取值分别为
垂直方向tV取值分别为
对角方向tD取值分别为![]()
其中,第J层的Renyi熵通过公式(1)计算:
其中,EJ为Renyi熵;q为Renyi熵指数,其取值范围为0.3到3;
为第J层当前区域内的各个概率,0区域的系数概率![]()
以及
1区域的系数概率
以及
步骤3.8)遍历步骤3.7)的分割阈值{sH,tH}、{sV,tV}及{sD,tD}分别计算
并取计算出来的Renyi熵最大值,记为![]()
并分别记录
以及
所对应的sH、sV以及sD值,并分别记为分割阈值
即分别第J层水平系数、垂直系数与对角系数的分割阈值,再取
的中值,记为
步骤4:对步骤2输出的第J‑1层高频系数以小波系数值与邻域系数值均匀划分为若干个区间,分别作为横纵坐标构造四个划分区域,每次划分对应一对分割阈值,即区间边界,计算当前分割下小波系数及邻域系数的二维Renyi熵,遍历所有区间,找到使得二维Renyi熵值最大的划分,该二维Renyi熵值对应的区间边界为第J层最优分割阈值,具体包括如下子步骤:步骤4.1)计算第J‑1层高频系数三方向分量上的k邻域系数矩阵![]()
其中,k的取值范围为大于等于3的奇数,优选的k为3;步骤4.2)对第J‑1层的三方向高频系数矩阵HJ‑1,VJ‑1,DJ‑1进行求绝对值并取整,并求取整后最大值
步骤4.3)对第J‑1层的三方向k邻域系数矩阵HJ‑1,VJ‑1,DJ‑1进行求绝对值并取整,并求取整后最大值
步骤4.4)以s={sH,sV,sD}为高频系数分割值、t={tH,tV,tD}为邻域系数分割值,构造以高频系数为横轴,邻域系数为纵轴的区域划分,每一次划分得到四个区域,按照先从左到右,再从上到下记为0区域、2区域、3区域以及1区域;分别将sH、sV以及sD平均划分出
以及
个区间段,再将tH、tV以及tD平均划分出
以及
个区间段;其中,sH的取值范围为1到
sV的取值范围为1到
sD的取值范围为1到
tH的取值范围为1到
tV的取值范围为1到
tD的取值范围为1到
步骤4.5)统计上述由横轴各区间段及纵轴各区间段所包含的系数的数量,并将其除以当前高频系数矩阵HJ‑1,VJ‑1,DJ‑1内包含系数的总个数
来计算各区间段的概率![]()
以及
步骤4.6)根据步骤4.5)各段概率绘制高频系数值及邻域系数值的二维直方图,并根据步骤4.4)中的s={sH,sV,sD}及t={tH,tV,tD},分别划分出取值均小于分割值{sH,tH}、{sV,tV}及{sD,tD}的系数概率![]()
以及
取值大于分割值的系数概率![]()
以及
其中,取值均小于等于分割值{sH,tH}、{sV,tV}及{sD,tD}的区域为0区域;其中,取值大于分割值{sH,tH}、{sV,tV}及{sD,tD}的区域为1区域;步骤4.7)初始化0区域的Renyi熵
与1区域的Renyi熵
并将高频系统的二维Renyi熵表示为
分别记计算出的水平、垂直、对角方向二维Renyi熵
其中,水平方向sH取值分别为
垂直方向sV取值分别为
对角方向sD取值分别为![]()
水平方向tH取值分别为
垂直方向tV取值分别为
对角方向tD取值分别为![]()
其中,第J‑1层的Renyi熵通过公式(2)计算:
其中,EJ‑1为Renyi熵;q为Renyi熵指数,其取值范围为0.3到3;
为第J‑1层当前区域内的各个概率,0区域的系数概率
以及
1区域的系数概率![]()
以及
步骤4.8)遍历步骤4.7)的分割阈值{sH,tH}、{sV,tV}及{sD,tD}分别计算
并取计算出来的Renyi熵最大值,记为![]()
并分别记录
以及
所对应的sH、sV以及sD值,并分别记为分割阈值
即分别第J‑1层水平系数、垂直系数与对角系数的分割阈值,再取
的中值,记为
步骤5:对步骤2输出的第J‑2层高频系数以小波系数值与邻域系数值均匀划分为若干个区间,分别作为横纵坐标构造四个划分区域,每次划分对应一对分割阈值,即区间边界,计算当前分割下小波系数及邻域系数的二维Renyi熵,遍历所有区间,找到使得二维Renyi熵值最大的划分,该二维Renyi熵值对应的区间边界为第J‑2层最优分割阈值,具体包括如下子步骤:步骤5.1)计算第J‑2层高频系数三方向分量上的k邻域系数矩阵
以及
其中,k的取值范围为大于等于3的奇数,优选的k为3;步骤5.2)对第J‑2层的三方向高频系数矩阵HJ‑2,VJ‑2,DJ‑2进行求绝对值并取整,并求取整后最大值
和
步骤5.3)对第J‑2层的三方向k邻域系数矩阵
进行求绝对值并取整,并求取整后最大值
和
步骤5.4)以s={sH,sV,sD}为高频系数分割值、t={tH,tV,tD}为邻域系数分割值,构造以高频系数为横轴,邻域系数为纵轴的区域划分,每一次划分得到四个区域,按照先从左到右,再从上到下记为0区域、2区域、3区域以及1区域;分别将sH、sV以及sD平均划分出
以及
个区间段,再将tH、tV以及tD平均划分出
以及
个区间段;其中,sH的取值范围为1到
sV的取值范围为1到
sD的取值范围为1到
tH的取值范围为1到
tV的取值范围为1到
tD的取值范围为1到
步骤5.5)统计上述由横轴各区间段及纵轴各区间段所包含的系数的数量,并将其除以当前高频系数矩阵HJ‑2,VJ‑2,DJ‑2内包含系数的总个数
来计算各区间段的概率![]()
以及
步骤5.6)根据步骤5.5)各段概率绘制高频系数值及邻域系数值的二维直方图,并根据步骤5.4)中的s={sH,sV,sD}及t={tH,tV,tD},分别划分出取值均小于分割值{sH,tH}、{sV,tV}及{sD,tD}的系数概率![]()
以及
取值大于分割值的系数概率![]()
以及
其中,取值均小于等于分割值{sH,tH}、{sV,tV}及{sD,tD}的区域为0区域;其中,取值大于分割值{sH,tH}、{sV,tV}及{sD,tD}的区域为1区域;步骤5.7)初始化0区域的Renyi熵
与1区域的Renyi熵
并将高频系统的二维Renyi熵表示为
分别记计算出的水平、垂直、对角方向二维Renyi熵
其中,水平方向sH取值分别为
垂直方向sV取值分别为
对角方向sD取值分别为![]()
水平方向tH取值分别为
垂直方向tV取值分别为
对角方向tD取值分别为![]()
其中,第J‑2层的Renyi熵通过公式(3)计算:
其中,EJ‑2为Renyi熵;q为Renyi熵指数,
为第J‑2层当前区域内的各个概率,0区域的系数概率![]()
以及
1区域的系数概率![]()
以及
步骤5.8)遍历步骤5.7)的分割阈值{sH,tH}、{sV,tV}及{sD,tD}分别计算
并取计算出来的Renyi熵最大值,记为![]()
并分别记录
以及
所对应的sH、sV以及sD值,并分别记为分割阈值
即分别第J‑2层水平系数、垂直系数与对角系数的分割阈值,再取
的中值,记为
步骤6:使用步骤3输出的第J层分割阈值
构造调整阈值,将该调整阈值作为软阈值对第J层高频系数进行小波去噪;其中,调整阈值δJ通过(4)计算:
其中,a和β分别是比例调节系数,e是自然底数,
为第J层的分割阈值,
为第J层高频系数中的第u行第v列值;基于软阈值的小波去噪,具体为:根据软阈值函数(5),对小于或等于调整阈值δJ的系数置为零;对大于调整阈值δJ的系数,通过
计算出去噪恢复系数![]()
步骤7:使用步骤4输出的第J‑1层分割阈值
构造调整阈值,完成高频分量的阈值处理,得到去噪后的小波系数分量,具体为:根据软阈值函数(5),对小于或等于调整阈值δJ‑1的系数置为零;对大于调整阈值δJ‑1的系数,通过
计算出去噪恢复系数![]()
其中,
a和β分别是比例调节系数,e是自然底数,
为第J‑1层的分割阈值,
为第J‑1层小波分解系数值;步骤8:使用步骤3输出的第J‑2层分割阈值
构造调整阈值,完成高频分量的阈值处理,得到去噪后的小波系数分量;其中,阈值处理具体为:根据软阈值函数(6),对小于或等于调整阈值δJ‑2的系数置为零;对大于调整阈值δJ‑2的系数,通过
计算出去噪恢复系数![]()
其中,
a和β分别是比例调节系数,e是自然底数,
为第J‑2层的分割阈值,
为第J‑2层小波分解系数值;步骤9:使用
以及
对图像经过重构,完成二维离散小波反变换,得到去噪图像。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614938.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