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高温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04080.7 | 申请日: | 2019-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480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宏建;吴博伟;崔海涛;温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陈国强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高温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及其方法,该模型基于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模型,根据能量密度的概念,引入临界平面能量密度参数以得到适用于微动疲劳的寿命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温度相关的损伤速率因子以考虑温度对结构微动疲劳行为的影响。该模型的应用方法需要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包括步骤:1)建立有限元模型;2)进行仿真计算;3)对计算结果进行后处理;4)参数拟合;5)计算得到微动疲劳预测寿命。该模型及应用方法能对高温下的微动疲劳寿命进行有效预测,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 ||
搜索关键词: | 微动 疲劳寿命预测 损伤 连续介质 力学 疲劳 寿命预测模型 后处理 参数拟合 仿真计算 工程意义 临界平面 密度参数 疲劳寿命 疲劳损伤 疲劳行为 速率因子 温度相关 元模型 引入 预测 应用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高温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非线性损伤累积模型,定义损伤参量D,损伤参量D为0,表示初始未损伤状态:损伤参量D为1,则认为发生疲劳破坏;非线性损伤累积模型的加载应力考虑了最大应力、平均应力,其函数关系为:dD=f(σmax,σm,D)dN (1)式中,D为损伤参量,σmax为最大应力,σm为平均应力,N为疲劳寿命;步骤2,非线性损伤累积模型在单轴疲劳载荷条件下的非线性疲劳损伤演化表达式为:
式中,β为材料拟合常数;M(σ)为平均应力的函数,其表达式为:M(σm)=M0(1‑b2σm) (3)式中,M0和b2为材料常数;a由最大应力σmax和平均应力σm共同确定:
式中,σb为材料的强度极限;a为由试验数据确定的常数;符号<u>表示函数正的部分,即:
σl(σm)为非对称循环下的疲劳极限,由对称循环下的疲劳极限σ‑1和平均应力σm得到,其表达式为:σl(σm)=σ‑1+σm(1‑b1σ‑1) (6)式中,b1为材料常数,由单轴疲劳试验确定;步骤3,多轴疲劳状态下的损伤演化方程为:
式中,
为多轴疲劳极限,σH,mean为平均静水应力,AII为多轴疲劳载荷下的等效应力幅;它们的表达式为![]()
![]()
式中σH,max是最大静水应力;σH,min是最小静水应力;σ11、σ22、σ33为三个主应力;σ′ijmax和σ′ijmin分别为循环中各应力偏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σ1、σ2、σ3为主应力幅;步骤4,考虑到临界平面上的最大法向应力和剪应力以及法向应变振幅和剪应变振幅是微动疲劳损伤的重要参数;根据能量密度的概念,引入临界平面上的SWT参量和CHEN参量;其中SWT参量的表达式为:SWT=Δεnσn,max (11)式中,Δεn是临界平面内法向应变振幅的两倍,σn,max是临界平面内的最大正应力;CHEN临界能量密度参量的表达式如下:CHEN=Δεnσn,max+Δγnτn,max (12)式中,Δγn是临界平面内剪切应变振幅的两倍,τn,max是临界平面内的最大剪切应力;为了反映能量密度对微动疲劳损伤累积的影响,在非线性损伤累积模型中引入临界能量密度参量;根据量纲,SWT参量与CHEN参量都与能量有关;以CHEN参量与SWT参量的比值作为临界面上的能量密度比,得到适用于微动疲劳的非线性损伤累积模型,它表示为:
其中,w通过微动疲劳试验数据拟合得到;步骤5,为体现温度对微动疲劳损伤速率和寿命的影响,引入温度相关的损伤累积速率因子ν,对公式(1)进行补充修正,得到考虑温度的非线性损伤累积模型函数关系式,即:dD=ν·f(σmax,σm,D)dN (14)损伤累积速率因子ν只与温度相关,其表达式为:ν=(1+Rt)m (15)式中,m为高温微动疲劳实验拟合指数,Rt为温度比,其表达式为:
式中,T为材料的工况温度,Tm为材料的熔点温度,T0是常温;通过引入的上述温度相关的损伤速率因子ν对公式(13)所示的非线性损伤累积模型进行修正,得到考虑温度的微动疲劳非线性累积损伤模型:
由N=0时,D=0;N=Nf时,D=1,对上式进行积分即得到考虑温度的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式中m,k,w三个系数由微动疲劳实验数据拟合得到;Nf为疲劳循环寿命,下标f表示微动疲劳;β、a、b1、b2和M0均为材料拟合常数,以通过单轴疲劳试验确定,其中,
和β由对称循环下的材料单轴疲劳试验的应力‑寿命曲线确定;b1和b2由非对称循环下的应力‑寿命曲线确定;σeqv.max为最大等效应力。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504080.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