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高温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04080.7 | 申请日: | 2019-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480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宏建;吴博伟;崔海涛;温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陈国强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动 疲劳寿命预测 损伤 连续介质 力学 疲劳 寿命预测模型 后处理 参数拟合 仿真计算 工程意义 临界平面 密度参数 疲劳寿命 疲劳损伤 疲劳行为 速率因子 温度相关 元模型 引入 预测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高温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及其方法,该模型基于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模型,根据能量密度的概念,引入临界平面能量密度参数以得到适用于微动疲劳的寿命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温度相关的损伤速率因子以考虑温度对结构微动疲劳行为的影响。该模型的应用方法需要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包括步骤:1)建立有限元模型;2)进行仿真计算;3)对计算结果进行后处理;4)参数拟合;5)计算得到微动疲劳预测寿命。该模型及应用方法能对高温下的微动疲劳寿命进行有效预测,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动疲劳寿命预测仿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高温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及建立方法和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微动疲劳是一个复杂的疲劳现象,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摩擦、滑移幅度、接触压力、频率、几何形状和温度等因素。为有效预测微动疲劳行为和寿命,国内外研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模型有名义应力法、局部应力-应变法、断裂力学法、临界平面法、损伤力学法等。其中连续介质损伤力学方法用损伤变量描述材料的损伤演化过程以预测材料失效寿命,已经被广泛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连续介质损伤力学方法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现有的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绝大多数是基于常温下的微动疲劳试验得到的,对高温环境下的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效果不好。这是由于高温下的微动疲劳受温度影响的非常复杂。在航空发动机上,由于榫头和榫槽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高温微动疲劳失效是榫头和榫槽结构破坏的主要形式。为了确保发动机的安全可靠性,对高温下的微动疲劳寿命进行有效预测是非常重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高温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及其建立方法和应用方法,以实现对高温下的微动疲劳寿命进行有效预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1、一种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高温微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非线性损伤累积模型,定义损伤参量D,损伤参量D为0,表示初始未损伤状态:损伤参量D为1,则认为发生疲劳破坏;非线性损伤累积模型的加载应力考虑了最大应力、平均应力,其函数关系为:
dD=f(σmax,σm,D)dN (1)
式中,D为损伤参量,σmax为最大应力,σm为平均应力,N为疲劳寿命;
步骤2,非线性损伤累积模型在单轴疲劳载荷条件下的非线性疲劳损伤演化表达式为:
式中,β为材料拟合常数;M(σ)为平均应力的函数,其表达式为:
M(σm)=M0(1-b2σm) (3)
式中,M0和b2为材料常数;a由最大应力σmax和平均应力σm共同确定:
式中,σb为材料的强度极限;a为由试验数据确定的常数;符号<u>表示函数正的部分,即:
σl(σm)为非对称循环下的疲劳极限,由对称循环下的疲劳极限σ-1和平均应力σm得到,其表达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040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