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3D立体感知技术的机器人智能导航与识别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74962.3 | 申请日: | 2019-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740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发明(设计)人: | 孙业国;刘义红;李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南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C21/00 | 分类号: | G01C21/00;G01N1/04;B25J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高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6 | 代理人: | 陈文龙 |
地址: | 232038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机器人导航检测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基于3D立体感知技术的机器人智能导航与识别系统;包括机器人本体、行走履带、样品夹取单元、样品收集单元、土壤采集单元和翻土单元;机器人本体上两侧设置有行走履带,且机器人本体上设置有样品夹取单元;样品夹取单元的侧部设置有样品收集单元;在机器人本体的运行下,土壤采集单元便于对污染物较为严重的污染区域进行土壤的取样,翻土刀不仅对污染的土壤进行翻土,同时可以收集到深处的污染土壤,夹取爪将取样完成后的土壤收集盒夹取到收集盘中,同时样品标记单元将取样完成后的土壤收集盒进行标记,同时3D扫描成像装置对该区域进行扫描标记,进而防止操作人员重复对该地土壤取样。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立体 感知 技术 机器人 智能 导航 识别 系统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3D立体感知技术的机器人智能导航与识别系统,包括机器人本体(1)、行走履带(2)、样品夹取单元(3)、样品收集单元(4)、土壤采集单元(5)和翻土单元(6);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本体(1)上两侧设置有行走履带(2),且机器人本体(1)上设置有样品夹取单元(3);所述样品夹取单元(3)的侧部设置有样品收集单元(4),且样品夹取单元(3)与样品收集单元(4)的中部设置有土壤采集单元(5);所述机器人本体(1)的前端设置有翻土单元(6);其中:样品夹取单元(3)包括固定座(31)、第一机械臂(32)、第一伸缩杆(33)、第二机械臂(34)、第二伸缩杆(35)和夹取爪(36);所述固定座(31)设置在机器人本体(1)上,且固定座(31)上铰接有第一机械臂(32);所述固定座(31)上设置有第一伸缩杆(33),且第一伸缩杆(33)的伸缩端与第一机械臂(32)连接;所述第一机械臂(32)转动连接有第二机械臂(34),且第一机械臂(32)上设置有第二伸缩杆(35),且第二伸缩杆(35)连接在第二机械臂(34)上;所述第二机械臂(34)的顶端设置有夹取爪(36),且夹取爪(36)上设置有样品标记单元(37);所述样品收集单元(4)包括收集盘(41)和土壤收集盒(42);所述收集盘(41)设置在机器人本体(1)上,且收集盘(41)内均匀码放与多个土壤收集盒(42);所述土壤采集单元(5)包括支撑板(51)、第三伸缩杆(52)、翻土刀(53)和输送带(54);所述机器人本体(1)内侧壁上开设有滑动槽(11);所述支撑板(51)顶端通过第三伸缩杆(52)滑动设置在滑动槽(11)内,且支撑板(51)的底端设置翻土刀(53);所述支撑板(51)内开设有转动腔(511),且转动腔(511)内通过转动柱(55)转动设置有输送带(54),且输送带(54)的表面设置有土壤收集盒(42);所述翻土刀(53)的侧壁上开设有土壤收集槽(531),且土壤收集槽(531)端部开设有漏土孔(532);所述土壤收集槽(531)的端部通过铰接柱铰接有弧形摆动板(56),且弧形摆动板(56)的内壁上连接有第四伸缩杆(57);所述弧形摆动板(56)的底端部设置在漏土孔(532)的侧壁上,且弧形摆动板(56)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58)。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南师范学院,未经淮南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474962.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按压式对中杆及其喷涂脚尖
- 下一篇:一种移动目标的定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