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近红外二区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制备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82065.4 | 申请日: | 2018-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641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范曲立;王其;徐敬增;夏兵;陆峰;黄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87/04 | 分类号: | C07D487/04;C09K11/06;A61K41/00;A61K49/22;A61K49/00;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严晓彪;董建林 |
地址: | 210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近红外二区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包括具体结构和制备方法及应用,其主要成分为吡咯并吡咯二酮(DPP)衍生物;进一步通过纳米共沉淀方法制备得到具有良好水溶性、生物相容性及靶向性的纳米颗粒,该纳米颗粒具有优良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及光声成像能力、光动力及光热转换性能,可以用于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光声成像指导下的肿瘤靶向光热与光动力联合治疗,从而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且基于光动力治疗(PDT)及光热治疗(PTT),可以预防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及肿瘤耐药性;其成像效果优异、毒副作用小、疗效显著,作为新型成像探针及肿瘤靶向联合治疗试剂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有机小分子 毒副作用 光声成像 联合治疗 纳米颗粒 荧光成像 荧光探针 肿瘤靶向 光动力 吡咯并吡咯二酮 光热转换性能 光动力治疗 生物相容性 肿瘤耐药性 成像探针 成像效果 光热治疗 临床应用 正常组织 治疗效果 靶向性 共沉淀 光热 应用 预防 | ||
【主权项】:
1.近红外二区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其特征在于,结构式如下:![]()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782065.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