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虚拟装配中疲劳度监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81618.0 | 申请日: | 2018-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639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姜盛乾;刘鹏;陈雪纯;黄卓;张昕莹;徐杨;高大伟;张开淦;曹明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崔斌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姿势识别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虚拟装配中疲劳度监测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启动Kinect V2,并采集操作人骨骼数据;步骤二、构建虚拟装配的操作轨迹;步骤三、监测参与虚拟装配人员的操作情况,根据双手操作位置与运动轨迹线的距离绘制波动曲线;步骤四、根据波动曲线的波幅和时间判定疲劳等级,并依照疲劳等级判定是否继续检测。本方法通过Kinect V2捕捉的人体骨骼数据,根据虚拟环境中的具体零件构建出操作轨迹及直线和圆弧轨迹,通过比较操作时间和标准时间,计算脱离操作范围时间和脱离操作范围幅度判定操作是否疲劳。 | ||
搜索关键词: | 虚拟装配 波动曲线 操作轨迹 疲劳 疲劳度 构建 监测 运动轨迹线 比较操作 等级判定 范围幅度 骨骼数据 具体零件 人体骨骼 时间判定 双手操作 虚拟环境 圆弧轨迹 姿势识别 波幅 脱离 判定 捕捉 采集 绘制 检测 | ||
【主权项】:
1.一种虚拟装配中疲劳度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启动Kinect V2,并采集操作人骨骼数据;步骤二、构建虚拟装配的操作轨迹;步骤三、监测参与虚拟装配人员的操作情况,根据双手操作位置与运动轨迹线的距离绘制波动曲线;步骤四、根据波动曲线的波幅和时间判定疲劳等级,并依照疲劳等级判定是否继续检测;所述的步骤一的具体方法如下:启动Kinect V2,并采集操作人直立时25个骨骼点的模板数据;其中25个部位骨骼点包括头、颈、肩中心、左拇指、右拇指、左指尖、右指尖、左手、右手、左手腕、右手腕、左肘、右肘、左肩膀、右肩膀、脊柱、髋关节中心、左臀、左膝盖、左脚踝、左脚、右臀、右膝盖、右脚踝、右脚;所述的步骤二的具体方法如下:构建虚拟装配的操作轨迹,轨迹由直线和圆弧线构成,其中直线轨迹是通过连接三维坐标系中的两个空间点A1(x1,y1,z1)和A2(x2,y2,z2)构成的;圆弧轨迹在平移后的X‑Y平面C1、X‑Z平面C2和Y‑Z平面C3内构建,平移后的X‑Y平面C1构建圆弧轨迹的具体方法如下,平面C1的平移距离为上一直线轨迹终点A2(x2,y2,z2)的Z坐标数值,取平面C1的一点作为圆中心点Bx1(xx1,yx1,zx1),取半径为
相切于上一直线轨迹终点,从而构建圆弧轨迹,在圆弧轨迹中选取一点A3(x3,y3,z3)作为下一直线轨迹的起始点;根据具体的虚拟装配环境,将预定装配路径设计成直线轨迹和圆弧轨迹构成的连接线;所述的步骤三的具体方法如下:监测参与虚拟装配人员的操作情况,根据双手操作位置与运动轨迹线的距离绘制波动曲线;首先需要利用Kinect V2采集左手坐标D1(X1,Y1,Z1),右手坐标D2(X2,Y2,Z2);绘制左手波动曲线的具体方法如下,波动曲线横轴为时间,纵轴为左手坐标距离轨迹线的最短距离;在直线轨迹中为求得距离l1,需要先判定左手坐标是否在直线轨迹的范围之内,然后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具体需要在两个空间点A1(x1,y1,z1)和A2(x2,y2,z2)分别做出垂直于直线轨迹的平面,作法向量n=(x1‑x2,y1‑y2,z1‑z2)=(f1,f2,f3),平面C2方程即为f1(x‑x1)+f2(y‑y1)+f3(z‑z1)=0,化简可得f1x+f2y+f3z=f1x1+f2y1+f3z1;设f1x1+f2y1+f3z1为E1,方程即可表示为f1x+f2y+f3z=E1;同理可求得平面C3方程即为f1x+f2y+f3z=E2,E2=f1x2+f2y2+f3z2;此时计算左手是否在平面C2,C3内操作,其中距离平面C2距离为
距离平面C3的距离为
当d1和d2均小于
时,认为左手在直线轨迹内活动,此时距离
当时d1>d2,且d1>d3时,认为操作离开直线轨迹,进入圆弧轨迹运动范围,此时的距离l1需要先将左手点的坐标投影至平面C1,求得平面中直线G1Bx1与圆弧线的交点G2,然后通过G1D1和G1G2求得左手坐标与圆弧线的距离,具体计算过程如下;假设平移后的X‑Y平面C1构建圆弧轨迹,此时平面中的各点转化成二维坐标,各点坐标为A2(x2,y2)、A3(x3,y3)、Bx1(xx1,yx1)、G1(X1,Y1),
求得直线G1Bx1方程:(x‑xx1)(X1‑xx1)=(y‑yx1)(Y1‑yx1);圆的方程:(x‑xx1)2+(y‑yx1)2=r2;此时x的取值范围为[x2,x3],联立可求得交点G2(X3,Y3);此时可求得
假设平移后的X‑Z平面构建的圆弧轨迹,各点坐标为各点坐标为A2(x2,z2)、Bx1(xx1,zx1)、G1(X1,Z1),
求得直线G1Bx1方程:(x‑xx1)(X1‑xx1)=(z‑zx1)(Z1‑zx1);圆的方程:(x‑xx1)2+(z‑zx1)2=r2;此时x的取值范围为[x2,x3],联立可求得交点G2(X3,Z3);此时可求得
假设平移后的Y‑Z平面构建的圆弧轨迹,各点坐标为各点坐标为A2(y2,z2)、Bx1(yx1,zx1)、G1(Y1,Z1),
求得直线G1Bx1方程:(y‑yx1)(Y1‑yx1)=(z‑zx1)(Z1‑zx1);圆的方程:(y‑yx1)2+(z‑zx1)2=r2;此时y的取值范围为[y2,y3],联立可求得交点G2(Y3,Z3);此时可求得
将直线轨迹和圆弧轨迹中得到的l1作为y轴数值,时间t作为x轴数值绘制出波动曲线。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181618.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