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力容器下封头内多层熔融池传热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26135.0 | 申请日: | 2018-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161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苏光辉;胡亮;张亚培;田文喜;秋穗正;李龙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何会侠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压力容器下封头内多层熔融池传热分析方法,1、进行熔融池构型选择及衰变热计算,选择熔融池多层构型,完成氧化物层、金属层的初始化并得到熔融池的几何参数,根据各层成分和物性计算衰变热;2、进行氧化物层换热计算,根据所选取的换热关系式计算熔融氧化物层内的自然对流换热过程,如压力容器外壁面热流密度,氧化物硬壳的厚度以及热流密度与临界热流密度的比值等;3、进行金属层换热计算,根据熔融氧化物层的计算结果,求解液体金属层内的自然对流换热和液体金属层上表面与上部堆内构件之间的辐射换热过程;通过对压力容器内多层熔融物构型传热特性进行分析,为核电站安全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 ||
搜索关键词: | 熔融池 多层 压力容器 构型 换热 衰变 熔融氧化物 传热分析 氧化物层 液体金属 金属层 下封头 热流 压力容器外壁 自然对流换热 硬壳 关系式计算 核电站安全 传热特性 堆内构件 辐射换热 几何参数 临界热流 物性计算 自然对流 初始化 熔融物 上表面 氧化物 求解 参考 分析 制定 | ||
【主权项】:
1.压力容器下封头内多层熔融池传热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进行熔融池构型选择及衰变热计算,选择熔融池多层构型,完成氧化物层、金属层的初始化并得到熔融池的几何参数,并计算衰变热,熔融池构型选择及衰变热计算具体内容:1)读取熔融池计算中用到的各常量的值,主要的常量包括:不锈钢的比热、二氧化铀的比热、铀比热、锆的比热、二氧化锆的比热、铀氧化份额、锆氧化份额、陶瓷壳层内二氧化铀导热系数、陶瓷壳层内二氧化锆导热系数、液体金属层内不锈钢的导热系数、液体金属层内铀的导热系数、液体金属层内锆的导热系数、熔融氧化物中二氧化铀的导热系数、熔融氧化物中二氧化锆的导热系数、熔融池上部压力容器壁面的有效导热系数、熔融池相接触部分压力容器壁面的有效导热系数、堆芯熔融物的再分布时间、裂变产物衰变功率分布常数、裂变产物衰变功率分布常数、裂变产物衰变功率分布常数、裂变产物衰变功率分布系数、裂变产物衰变功率分布系数、裂变产物衰变功率分布系数、再分布的锆的总质量、再分布的不锈钢的总质量、再分布的二氧化铀的总质量、压力容器的半径、上部腔室堆芯结构的面积、熔融氧化物的液相线温度、压力容器外表面温度、与熔融池相邻的压力容器钢的液相线温度、锆的摩尔质量、氧的摩尔质量、不锈钢的的摩尔质量、铀的摩尔质量、二氧化铀的摩尔质量、液体金属层中不锈钢的热体积膨胀系数、液体金属层中铀的热体积膨胀系数、液体金属层中锆的热体积膨胀系数、熔融氧化物的热体积膨胀系数、估算液体金属层换热的压力容器壁厚、上腔室构件厚度、与氧化物熔融池相邻的压力容器壁厚、液体金属层发射率、压力容器上腔室构件发射率、液体金属层中不锈钢的密度、液体金属层中锆的密度熔融氧化物中二氧化锆的密度熔融氧化物中二氧化铀的密度Stefan‑Boltaman常数衰变功率金属层的液相线温度和衰变功率中锕系元素衰变功率占有的份额;2)通过改变液体金属和氧化物在各层的份额来实现熔融池多层构型的控制,不同的熔融物构型主要包括氧化物层,轻金属层和重金属层,即两层熔融物构型由一个氧化物层和一个轻金属层构成,三层熔融物构型由一个重金属层、一个氧化物层和一个轻金属层构成;3)基于2)得到的熔融池多层构型,通过熔融氧化物层初始化和物性程序模块来计算各层中氧化物物性值:氧化物比热计算:
式中:cp‑p——氧化熔融池比热容;
——二氧化铀比热容;
——二氧化锆比热容;
——二氧化铀质量份额;
——二氧化锆质量份额;
——氧化熔池比热计算不确定性系数;氧化物热导率计算:
式中:kox(T)——氧化物热导率;
——二氧化铀热导率;
——二氧化锆热导率;
——二氧化铀摩尔份额;
——二氧化锆摩尔份额;
——氧化物热导率计算不确定性系数;4)与熔融氧化物层初始化和物性计算一样,计算各层的金属层物性值:金属层比热计算:
式中:cp‑l——金属层比热容;cp‑Zr——锆比热容;cp‑ss——不锈钢比热容;cp‑U——铀比热容;fm‑Zr——金属层内锆质量份额;fm‑ss——金属层内不锈钢质量份额;fm‑U——金属层内铀质量份额;
——金属层比热计算不确定性系数;金属层热导率计算:
式中:kl——金属层热导率;kl‑Zr——锆的热导率;kl‑ss——不锈钢的热导率;Ck‑l——金属层热导率计算不确定性系数;5)在熔融物构型选取后以及各层相应成分的质量和物性值求得后,计算得到对应于选择的熔融物构型的几何参数库;6)在2)、3)、4)、5)的基础上,输入所选熔融物构型中各层内的衰变热,作为后面换热计算的基础;步骤2:基于步骤1中计算得到的各层物质质量及物性,熔融池的构型和几何参数,以及各层的衰变热,进行氧化物层换热计算,根据所选取的换热关系式计算熔融氧化物层内的自然对流换热过程,即压力容器外壁面热流密度、氧化物硬壳的厚度以及热流密度与临界热流密度的比值氧化物层换热计算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建立氧化物层换热计算的控制方程,如下:![]()
R′=Nuup/Nudn (7)
式中:
——氧化物层体积释热率;Vo——氧化物层的体积;q″o,up——氧化物层向上传递的热流密度;q″o,dn——氧化物层向下传递的热流密度;Sup——氧化物层上表面面积;Sdn——氧化物层下表面面积;Sside——氧化物层侧面面积;Nuup——氧化物层上部努塞尔数;Nudn——氧化物层下部努塞尔数;在氧化物层内衰变热的作用下,氧化物层内的热量同时向上和向下传递,这是具有内热源的熔融池内典型的自然对流换热过程;而且在长期冷却状态下,熔融池的上部存在一个较为强烈的湍流自然对流区域,下部是具有明显热分层的稳定区域;采用更新的ACOPO关系式计算氧化物层向上的传热,氧化物层上部努塞尔数计算如下式所示:Nuup=1.95Ra′0.18 (9)其适用范围为1010 式中:g——重力加速度;β——熔融物的热膨胀系数;ν——熔融物的运动粘度;H——熔融物层的高度;a——熔融物的热扩散系数;λ——熔融物的导热系数;采用Mayinger关系式计算氧化物层向下的传热,氧化物层下部努塞尔数计算如下式所示:Nudn=0.55Ra′0.2 (11)根据能量守恒和傅里叶定理,得到氧化物层的熔融物硬壳厚度和壁面厚度的关系式:![]()
式中:θ——极角;δcr(θ)——极角θ处的硬壳厚度;λcr——硬壳导热系数;λw——压力容器壁面导热系数;δw(θ)——极角θ处的壁面厚度;Tw,o——压力容器外壁面温度;Tw,m——压力容器壁面熔点温度;氧化物层壁面热流密度与极角θ的关系式:
式中:q″w(θ)——极角θ处的壁面热流密度;步骤3:进行金属层换热计算,根据步骤2中熔融氧化物层的计算结果,求解液体金属层内的自然对流换热和液体金属层上表面与上部堆内构件之间的辐射换热过程,金属层换热计算的具体内容如下:金属层换热包含了轻金属层和重金属层的换热计算,首先进行轻金属层的换热计算,其控制方程如下:![]()
![]()
![]()
![]()
![]()
![]()
式中:
——轻金属层体积释热率;Vl——轻金属层的体积;q″l,b——轻金属层底部的热流密度;q″l,t——轻金属层顶部的热流密度;q″l,w——轻金属层侧面的热流密度;Sl,b——轻金属层底部表面面积;Sl,t——轻金属层顶部表面面积;Sl,w——轻金属层侧面面积;To,m——氧化物的熔点温度;
——轻金属层温度;δcr,t——氧化物层上表面的硬壳厚度;σ——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Tl,t——轻金属层上表面温度;Ts,i——堆内构件内表面温度;εl——轻金属层上表面的发射率;εs——堆内构件内表面的发射率;Ts,o——堆内构件外表面温度;δs——堆内构件厚度;λs——堆内构件的导热系数;Ss——堆内构件表面面积;然后进行重金属层的换热计算,其计算的控制方程如下:![]()
![]()
轻金属层和重金属层内的自然对流换热过程与氧化物熔融池类似,只是一般认为轻金属层内不存在衰变热,在金属层内利用同一个换热关系式来描述金属层内向上和向下的换热过程;用来描述金属层侧壁面换热过程采用Churchill‑Chu关系式如下:
其适用范围为0.1 其适用范围为3·105
式中:
——重金属层体积释热率;Vh——重金属层的体积;q″o,h——氧化物层向重金属层传递的热流密度;q″h,b——重金属层顶部的热流密度;Sh,b——重金属层底部表面面积;θh——重金属层顶部的极角;Tw,i——压力容器内壁面温度;Pdecay,t——总体积释热率;mU——重金属层中金属铀的质量;
——氧化物层中二氧化铀的质量;通过计算压力容器壁面热流密度与压力容器外壁面临界热流密度的比值来判断压力容器壁面失效及压力容器堆内滞留裕量,在计算过程中设置压力容器的外壁面温度为反应堆条件下堆腔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400K;其中临界热流密度的计算如下式:q″CHF(θ)=C1+C2θ+C3θ2+C4θ3+C5θ4 (29)系式中的常系数C1到C5通过输入文件由用户输入,对于不同的CHF关系式只需改变常系数C1到C5的数值;在金属层中的热流密度与临界热流密度的比值为:DNBR=q″w(θ)/q″CHF(θ) (30)DNBR越小,说明安全裕量越大,DNBR超过1,说明不安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126135.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