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评价泥页岩各组分体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24289.1 | 申请日: | 2017-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503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5 |
发明(设计)人: | 李进步;卢双舫;王民;陈国辉;薛海涛;田善思;王伟明;李吉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G01N15/08;G06N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杨采良 |
地址: | 26658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泥页岩组分评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利用常规测井曲线评价泥页岩各组分体积的方法,包括:基于抽提后泥页岩的有机碳分析、孔隙度测试及全岩鉴定的实验,结合泥页岩各组分密度,对泥页岩各组分体积进行标定,建立泥页岩组分体积模型;在ΔlogR法评价总有机碳含量的基础上,结合抽提前后有机碳的关系,计算干酪根体积,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优化计算各矿物组分和孔隙体积的BP神经网络模型。本发明在保证泥页岩各组分体积之和为1的前提下,不仅发挥了BP神经网络多输入、多输出的优势,而且解决了泥页岩各组分与测井响应之间复杂的非线性问题。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评价 页岩 各组 体积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评价泥页岩各组分体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价泥页岩各组分体积的方法包括:基于抽提后泥页岩的有机碳分析、孔隙度测试及全岩鉴定的实验,结合泥页岩各组分密度,对泥页岩各组分体积进行标定,建立泥页岩组分体积模型;在ΔlogR法评价总有机碳含量的基础上,结合抽提前后有机碳的关系,计算干酪根体积,并把干酪根体积和测井曲线一并作为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数据,各矿物组分和孔隙体积作为期望输出数据;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优化各矿物组分和孔隙体积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所述计算干酪根体积的方法包括:采用改进的ΔlogR法,基于计算TOC和实测TOC之间的误差最小化,自动选取基线,优化叠合系数,把TOC含量背景值作为待定系数,其TOC计算模型为:TOC=A×ΔlogR+B;TOC为泥页岩总有机碳含量;ΔlogR为在算术坐标下,电阻率曲线和声波时差测井曲线在细粒非生油岩处叠合后,两条测井曲线在对数电阻率坐标上的间距;A和B为模型计算系数;岩石内干酪根中有机碳含量TOCk,通过氯仿抽提后岩样的有机碳分析得到,且该值与岩石总有机碳含量TOC一般呈现线性关系,由TOC计算得到,即:TOCK=C×TOC+D;C和D为计算系数,通过泥页岩抽提前后有机碳分析实验结果拟合得到;根据干酪根中有机碳含量TOCk,岩石密度ρb和干酪根密度ρK计算得到干酪根体积Vk:
式中,Kvr为干酪根与有机碳之间的转化系数,取值为1.2;因此,联立TOC计算模型公式、岩石内干酪根中有机碳含量TOCk公式、干酪根体积Vk公式得干酪根体积的测井评价模型为:
各矿物组分和孔隙体积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数据的准备和网络模型参数的优化;所述数据的准备包括期望输出数据的准备、输入数据的优选及数据预处理;所述网络模型参数优化的对象为隐含层节点数S,节点传递函数;所述期望输出数据的准备包括:建立泥页岩组分模型:根据各矿物的化学成分、密度属性的差异,把泥页岩的矿物类型划分为4类:粘土类、硅酸盐类、碳酸盐类和黄铁矿;基于泥页岩矿物类型划分,并结合干酪根和孔隙,把泥页岩组成划分为6个组分,即粘土类矿物、硅酸盐类矿物、碳酸盐类矿物、黄铁矿、干酪根和孔隙;所述期望输出数据的准备还包括进行各组分体积的标定:根据干酪根及各矿物组分的密度,结合泥页岩组分模型对泥页岩各组分的体积进行标定;其中,干酪根体积VK根据公式
计算得到;孔隙体积VP为岩心分析测试的总孔隙度φ,即:
实验室内根据全岩分析XRD得到的矿物含量Mi(XRD)均为质量百分数,因此,结合各矿物的密度ρi即求出各矿物的体积Vi,其计算公式为:
基于泥页岩组分全体积模型,所有矿物体积、干酪根体积与孔隙体积之和为1;但值得注意的是,实验室内XRD分析检测不到干酪根的含量,即XRD分析得到的各矿物质量比例为各矿物质量与总矿物质量之比,而非各矿物质量与岩石质量之比,对公式
计算的各矿物的体积Vi进行校正,其校正公式为:
式中,Vmi为校正后的各矿物体积;根据公式
分别求得实测的泥页岩各矿物组分和孔隙体积,并把该部分作为模型的期望输出数据。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124289.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茶叶萎调装置
- 下一篇:一种黄芽茶闷黄工序中的包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