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乳化油水混合体系差异组份分质分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00300.X | 申请日: | 201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4132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金文涛;王万福;姜勇;李聃;张丽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分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安全环保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7/06 | 分类号: | G01N27/0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琪琛 |
地址: | 10002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石油化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乳化油水混合体系差异组份分质分类方法,该方法通过安装在沉降罐外输管线上的电导测定仪实现,电导测定仪按照设定的间隔测定时间测定电导率,将其测定电导率数据传输给所述数据处理及逻辑控制系统,数据处理及逻辑控制系统接收电导率数据,通过计算值或测量值与之对应组相阈值比对所得偏离大小,实现对各收集及处理系统来液阀门开启或关闭的控制,以达到分离沉降罐内不同组相目的。本发明可快速判定来液指标(油相含水量、或水相含油量)是否符合相应工艺处理单元进料指标要求;除此,还可完成对油层、高乳化油水混合过渡层、水层的区别,为其后续针对性处理提供支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乳化 油水 混合 体系 差异 组份分质 分类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高乳化油水混合体系差异组份分质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按照如下步骤进行:(1)加装电导测定仪到沉降罐的输出管线上,将所述电导测定仪的数据输出线连接数据处理及逻辑控制系统;并将水相收集及处理系统来液控制阀的控制系统数据线、油水混合过渡层收集及处理系统来液控制阀的控制系统数据线、油相收集及处理系统来液控制阀的控制系统数据线分别接入数据处理及逻辑控制系统;(2)设定所述电导测定仪的测定间隔时间;(3)在所述水相收集及处理系统来液控制阀、所述油水混合过渡层收集及处理系统来液控制阀、所述油相收集及处理系统来液控制阀均关闭的状态下,高乳化油水混合体系在所述沉降罐内静置沉降使油水两相实现分层后,所述水相收集及处理系统来液控制阀打开,同时所述电导测定仪开启对所述沉降罐的输出管线内介质电导率测定;(4)所述电导测定仪按照设定的间隔测定时间测定所述沉降罐的输出管线内介质电导率,将其测定电导率数据传输给所述数据处理及逻辑控制系统,所述数据处理及逻辑控制系统接收电导率数据,根据电导率数据得到水相计算输出值,并计算连续n次水相计算输出值A的均值,然后将水相计算输出值A的均值与所述水相收集及处理系统的可处理最大含油偏离度Aа相比较,当连续n次所述水相计算输出值A的均值大于所述水相收集及处理系统的可处理最大含油偏离度Aа时,所述数据处理及逻辑控制系统发出指令使所述水相收集及处理系统来液控制阀关闭、所述油水混合过渡层收集及处理系统来液控制阀打开;其中,水相计算输出值A:
式中:A—水相计算输出值;κ1—沉降罐内介质不含油条件下水相所对应的电导率;κ2—电导测定仪所测得的电导率;其中,所述水相收集及处理系统的可处理最大含油偏离度Aα:
式中:Aα—所述水相收集及处理系统的可处理最大含油偏离度;CMax—所述水相收集及处理系统的可处理来液最高含油量;C1—所述水相收集及处理系统的设计来液含油量;(5)所述电导测定仪继续按照间隔测定时间测定所述沉降罐的输出管线内介质电导率,将其测定的电导率数据传输给所述数据处理及逻辑控制系统,所述数据处理及逻辑控制系统接收电导率数据,并将该电导率数据与所述油相收集及处理系统的设计来液含水量所对应的电导率相比较,当连续n次测量到的所述高乳化油水混液的电导率小于所述油相收集及处理系统的设计来液含水量所对应的电导率时,所述数据处理及逻辑控制系统控制所述油水混合过渡层收集及处理系统来液控制阀关闭,所述油相收集及处理系统来液控制阀打开。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分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安全环保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分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安全环保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1200300.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竹炭纤维型材(MJ‑G)
- 下一篇:竹炭纤维型材(MJ‑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