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乳化油水混合体系差异组份分质分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00300.X | 申请日: | 201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4132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金文涛;王万福;姜勇;李聃;张丽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分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安全环保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7/06 | 分类号: | G01N27/0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琪琛 |
地址: | 10002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乳化 油水 混合 体系 差异 组份分质 分类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石油化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乳化油水混合体系差异组份分质分类方法,该方法通过安装在沉降罐外输管线上的电导测定仪实现,电导测定仪按照设定的间隔测定时间测定电导率,将其测定电导率数据传输给所述数据处理及逻辑控制系统,数据处理及逻辑控制系统接收电导率数据,通过计算值或测量值与之对应组相阈值比对所得偏离大小,实现对各收集及处理系统来液阀门开启或关闭的控制,以达到分离沉降罐内不同组相目的。本发明可快速判定来液指标(油相含水量、或水相含油量)是否符合相应工艺处理单元进料指标要求;除此,还可完成对油层、高乳化油水混合过渡层、水层的区别,为其后续针对性处理提供支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化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油水混合体系分质分类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油田开采程度增加,驱油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化学加药措施占据很大份量。化学措施虽能提升原油产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原油中残留各种化学物质,如:重金属钒、镍、锌、锰和铁等,这给后续油水分离处理系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其中,油污水沉降系统的原油老化(高乳化原油)是聚合物驱油和其它化学驱油技术导致的问题之一,并有逐年恶化趋势。高分子化合物可吸附在液珠表面上,形成稳定的吸附层,该吸附层比一般表面活性剂形成的界面膜厚、表面张力大、阻碍液珠聚并,增加了乳状液稳定性。表面活性剂可聚集在油水界面,能够分散液珠,阻碍液珠聚并。
在现有原油开采工艺中,原油采出液首先进入集输系统沉降罐中静置沉降。油水两相物性差异、互不相容,在沉降罐中形成油层上部聚集,水层在沉降罐底部汇聚。通过相界面判定,水相进入原油生产工艺水脱油处理单元,处理达标后回注地层。同时,油相进入原油生产系统油脱水处理单元,处理达标后原油外输。
除此,在原油炼制工艺中,原油进入常减压塔前,需进行脱盐脱水处理;即往原油中掺入一定量淡水,由于油水两相化学键极性不同,致使分散在油相中的矿物盐溶入水中,实现原油脱盐,随后油水混合液在沉降罐内静置沉降,完成油水两相分离。
由于化学驱油技术的应用,油水混合液在沉降罐内形成一个稳态度的高乳化性过渡层,从上往下依次为:原油层-过渡层(油包水)-过渡层(油水两相互混层)-过渡层(水包油)-水层。由于过渡层的存在,油水两相界面不清,高乳化油水混合过渡层难于与油层或水层区别,造成油脱水处理单元来液含水量超标,对工艺处理设备造成危害,并且造成外输油品不能达标。另一方面,水脱油处理单元来液含油量超标,形成对水处理单元冲击,出水指标不能满回注足要求。
基于以上阐述,油水两相区分以及油相、水相、高乳化油水混合过渡层收集已经成为油水混合液分离处理关键问题所在,目前虽有油水两相界面测定仪器,但因高乳化性过渡层的存在造成油水两相界面区分不清,测定仪器无法实现对油水界面的区分。为了满足生产需要,目前差异相区分主要依靠人工定时取样测量判定,即人工定时在输出端取出测量样品,检测样品含水量或含油量,判定来液指标是否符合相应处理工艺进料要求,不仅费时,而且误差较大,生产效率大大降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乳化油水混合体系差异组份分质分类方法,可快速判定来液指标(油相含水量、或水相含油量)是否符合相应工艺处理单元进料指标要求;除此,还可完成对油层、高乳化油水混合过渡层、水层的区别,为其后续针对性处理提供支持。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高乳化油水混合体系差异组份分质分类方法,该方法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加装电导测定仪到沉降罐的输出管线上,将所述电导测定仪的数据输出线连接数据处理及逻辑控制系统;并将水相收集及处理系统来液控制阀的控制系统数据线、油水混合过渡层收集及处理系统来液控制阀的控制系统数据线、油相收集及处理系统来液控制阀的控制系统数据线分别接入数据处理及逻辑控制系统;
(2)设定所述电导测定仪的测定间隔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分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安全环保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分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安全环保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003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竹炭纤维型材(MJ‑G)
- 下一篇:竹炭纤维型材(MJ‑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