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激波与热管技术的空气源热泵除霜清灰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74454.8 | 申请日: | 2016-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682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发明(设计)人: | 周传辉;李庆国;鲁芬豹;赵亚洲;代伯清;陈敏;郭良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47/02 | 分类号: | F25B47/02;F25B30/06;F25B41/06;F28G1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帅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20 | 代理人: | 朱必武;李南平 |
地址: | 43008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激波与热管技术的空气源热泵除霜清灰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的室外热管换热器内装有热管组,室外热管换热器上装有感应器和空气激波发生器,空气激波发生器和感应器分别用数据线与控制器相连接。所述热管组内的热管内设有蒸汽通道,管壁内侧装有吸液管芯,管壁外部装有固定支架和换热翅片,热管组的一端通入到联集管内并装有中间隔板或折流板。所述方法包括如下内容:1、参数设置;2、制冷模式;3、制热模式。本发明以激波的方式替代了传统化学人工清洗和加热除霜的方式,不会对水源和空气产生污染,也不会出现因除霜导致室内温度下降或停止制热,浪费电能,造成热泵运行效率下降等现象,而且其运行成本低、寿命长、操作简单、控制、检修、维护方便以及安全可靠。 | ||
搜索关键词: | 除霜 热管组 激波 激波发生器 空气源热泵 热管换热器 清灰装置 热管技术 感应器 管壁 室外 参数设置 传统化学 固定支架 换热翅片 人工清洗 维护方便 吸液管芯 运行成本 运行效率 蒸汽通道 制冷模式 制热模式 中间隔板 控制器 联集管 数据线 折流板 热泵 热管 制热 加热 检修 室内 水源 替代 外部 污染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激波与热管技术的空气源热泵除霜清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内容:(1)参数设置:分别将室外热管换热器(4)的表面温度、表面霜层厚度、清灰时间、除霜时间、空气激波发生器(5)的压力、制冷剂流入和流出的速度、制冷剂循环时间参数作为标准比对参数设置在控制器(7)内;(2)制冷模式:启动压缩机(1),高温高压的制冷剂(20)气体经过压缩机(1)排出,进入室外热管换热器(4)通过热管组(15)、联集管(17)和换热翅片(14)与室外空气换热,冷凝成低温高压液体,由室外热管换热器(4)通过节流装置(3)节流,节流后进入室内换热器(2)中,吸收室内环境空气热量蒸发为气态制冷剂(20),最终进入压缩机压缩(1),完成制冷压缩循环;当室外热管换热器(4)热管表面会聚集有灰尘时,由控制器(7)定时发出开启空气激波发生器(5)的信号,使空气激波发生器(5)产生激波,吹向室外热管换热器(4)的表面,使其灰层掉落,空气激波发生器(5)的压力低于设定值后,空气激波发生器(5)的储气罐按控制器(7)已设定的压力参数自动储气;(3)制热模式:启动压缩机(1),高温高压的制冷剂(20)气体经过压缩机(1)排出,进入室内换热器(2),冷凝成低温高压的液体后,经过节流装置(3)节流后,进入室外热管换热器(4)通过热管组(15)、联集管(17)和换热翅片(14)换热,最终进入压缩机压缩(1),完成压缩循环;当室外热管换热器(4)中的热管(10)表面结霜时,室外热管换热器(4)的表面温度低于设定值,装在感应器(6)内的温度监测探头(8)感受温度变化,将信号传递至空气激波发生器(5),通过控制器(7)开启空气激波发生器(5)的电源,产生激波并吹向室外热管换热器(4)表面完成除霜工作;或当室外热管换热器(4)的表面霜层达设定厚度时,感应器(6)中的厚度监测探头(9)感受到热管(10)管壁上霜的厚度变化情况,将信号传递到空气激波发生器(5),通过控制器(7)接通空气激波发生器(5)的电源,使空气激波发生器(5)产生激波并吹向室外热管换热器(4)进行除霜,空气激波发生器(5)的压力低于设定值后,空气激波发生器(5)的储气罐按控制器(7)设定的压力参数自动储气。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974454.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密码锁阀门结构
- 下一篇:基于横向磁镊的生物单分子操纵检测系统及相应的毛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