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模糊控制器的升力式再入预测-校正制导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16074.1 | 申请日: | 2016-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713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波;王涛;汤国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B13/04 | 分类号: | G05B13/04;B64G1/24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马强;王娟 |
地址: | 41007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器的升力式再入预测‑校正制导方法,轨迹预测采用数值积分的方式,校正算法采取模糊控制器,对飞行器的纵向运动和横向运动同时进行校正。首先,根据再入过程的特性,将再入过程分为初始下降段和拟平衡滑翔段。初始下降段采用常值倾侧角制导,倾侧角的大小由再入误差项确定。进入拟平衡滑翔段后,对终端状态进行预测,然后采用模糊控制器确定倾侧角大小、攻角大小和倾侧角翻转时机,分别消除航程偏差、高度偏差和横向偏差,并通过调整终端位置,保证进入末端能量管理区域(TAEM)的航向角。本发明有效提高了制导算法的鲁棒性和灵活性,改进了传统迭代校正的思路,每一次校正只需一次轨迹预测,使计算量显著减少。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模糊 控制器 升力 再入 预测 校正 制导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模糊控制器的升力式再入预测‑校正制导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为:1)飞行器再入开始时,根据状态偏差、气动系数偏差计算初始下降段的倾侧角幅值|σini|,同时根据飞行器到目标点的视线角计算初始下降段倾侧角的符号sign(σini),在初始倾侧角σini的制导作用下,飞行器不断下降,直到满足初始下降段的结束条件
其中,δ为进入平衡滑翔状态的门限值,r为地心距,V为飞行器的速度,地心距对速度求导dr/dV=‑V sinθ/(D+g sinθ),θ为速度倾角,D为阻力加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dr/dV)QEGC为平衡滑翔弹道在高度‑速度剖面对应的斜率,通过对平衡滑翔条件求关于V的微分得到;2)进入滑翔段后,根据当前状态和加速度计的测量结果,更新大气密度和气动系数误差模型,确保这些模型与实际相符;3)以当前点为起始点进行轨迹预测,首先建立攻角和倾侧角剖面的模型,然后采用龙哥库塔数值积分方法,以能量为自变量,对再入动力学模型进行数值积分,当飞行器的能量达到截止条件时,结束积分,得到终端状态,并计算航程偏差ΔR,高度偏差Δh、以及横向位置偏差CR;4)根据预测的终端航向角更新再入终端位置,即进入TAEM区域的入口,确保飞行器垂直进入TAEM区域,即:
其中,λT和φT分别为着陆场的经度和纬度,λF和φF分别为TAEM区域入口的经度和纬度,RTAEM为TAEM区域的半径,ψ为飞行方位角;5)根据预测结果校正制导指令,采用两个模糊控制器进行校正,模糊控制器A的输入为剩余能量Eto‑go、航程偏差ΔR,输出为倾侧角校正量Δσ和攻角校正量Δα,模糊控制器B的输入为横向位置偏差CR,输出为倾侧角翻转时机的变化量ΔE;6)得到倾侧角校正量Δσ后,对Δσ进一步处理,从而完成对当前倾侧角的校正:
|σc|=|σc|pre+kσΔtsim其中,Δtgud为制导周期,kσ为倾侧角变化的斜率,Δtsim为仿真积分步长,|σc|pre为上一制导周期的倾侧角,|σc|为当前时刻倾侧角的幅值;7)计算经步骤6)校正后的当前倾侧角的约束边界,如果倾侧角的幅值超出边界,则取边界值
其中,
为热流约束对倾侧角的限制,σq,max为动压约束对倾侧角的限制,σn,max为过载约束对倾侧角的限制,kmax设计为常值或者分段线性函数;8)在校正当前倾侧角时,同时对倾侧角剖面模型的节点进行调整,即改变轨迹预测的倾侧角剖面模型:|σm|=|σm|pre+kmΔσ其中,km为0~1的可调常数,|σm|为倾侧角模型的节点,|σm|pre为上一制导周期|σm|的取值;得到倾侧角翻转时机的变化量ΔE后,进行以下处理Erev=Erev,pre+Sign·ΔE
其中,Erev为倾侧角翻转时的能量,Erev,pre为上一制导周期得到的Erev;σc为当前时刻的倾侧角,当飞行器的能量降到Eh时,通过调整攻角消除高度偏差
其中,αf为再入终端的攻角,αf,pre为上一制导周期的αf值,kh为反馈系数,hF为要求的终端高度,
为预测的终端高度;Eh为飞行器在高度h时的能量。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816074.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