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拾振器及其优化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80655.7 | 申请日: | 2016-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2403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群;刘丛志;任冰禹;祝乔;胡广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H11/02 | 分类号: | G01H1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宏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7 | 代理人: | 周永宏;王伟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拾振器及其优化方法,新型拾振器包括拾振系统和电磁式振动能量回收转化系统,拾振系统由双夹具、悬臂梁和永磁体组成,电磁式振动能量回收转化系统由悬臂梁、永磁体、线圈及储能元件组成。利用所公开的优化设计方法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双夹具,并对系统进行优化匹配,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该新型拾振器结构简单、小巧,可用于振动能量回收、微型传感器等领域,运用于振动能量回收时其能量回收效率高、频带宽、输出电能平均功率高,尤其是该拾振器通过优化匹配后可适用于各种振动能量回收、微型传感器等场合。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拾振器 及其 优化 设计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新型拾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底座(1)、双夹具(2)、悬梁臂(3)、永磁铁(4)、线圈(5)以及储能元件(6),所述双夹具(2)包括相对设置且固定于支撑底座(1)上的上夹具与下夹具,所述悬梁臂(3)位于上夹具和下夹具之间且其一端与上夹具、下夹具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永磁铁(4)设置于悬臂梁(3)另一端,所述线圈(5)固定于支撑底座(1)上且于永磁铁(4)位置相对应,所述储能元件(6)与线圈(5)相连接,所述上夹具与下夹具的相对截面为沿悬臂梁(3)延伸方向间距逐渐增加的平滑曲面,所述支撑底座(1)、双夹具(2)、线圈(5)均与振动源固结;悬臂梁(3)振动时与双夹具(2)的贴合情况共有三种,即完全贴合、临界贴合和不完全贴合,双夹具(2)上下截面曲线方程为上下完全对称且为四阶多项式函数,双夹具(2)上下截面曲线方程如下:y(s)=a1s+a2s2+a3s3+a4s4(0≤s≤s0)其中,s和y分别为双夹具(2)的截面曲线的横纵坐标,ai(i=1,2,3,4)表示多项式函数的系数,s0为双夹具(2)的横向长度;完全贴合时,悬臂梁(3)与双夹具(2)由悬臂梁(3)的始端开始渐近贴合,即悬臂梁(3)有一微小弯曲时就与双夹具(2)贴合,且悬臂梁(3)的弯曲变形量越大,贴合区也越大,此时,悬臂梁(3)具有完全非线性刚度特性,双夹具(2)的截面曲线方程(1)满足:a1=a2=0,a3>0,a4≥0临界贴合时,悬臂梁(3)在其弯曲变形量达到一定值后与双夹具(2)的始端开始渐近贴合,而悬臂梁(3)的弯曲变形量较小时两者是相互分离的,此时,悬臂梁(3)的刚度特性由一小段线性区与一段非线性区组成,双夹具(2)的截面曲线方程(1)满足:a1=a4=0,a2>0,a2+3a3L>0其中,L为悬臂梁(3)的长度;不完全贴合时,悬臂梁(3)的弯曲变形量达到一定值后才与双夹具(2)开始贴合,但双夹具(2)的始端与悬臂梁(3)是始终分离的,此时,悬臂梁(3)的非线性刚度特性也包含一小段线性区,双夹具(2)的截面曲线方程(1)满足:
其中,L为悬臂梁(3)的长度。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680655.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非晶配电变压器的铁心结构
- 下一篇:一种组合式玻璃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