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神经因子连接的聚吡咯‑聚乳酸平行导电多孔复合丝膜及其制备在审
申请号: | 201610511592.2 | 申请日: | 2016-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755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09 |
发明(设计)人: | 黄忠兵;周星星;尹光福;廖晓明;蒲曦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27/18 | 分类号: | A61L27/18;A61L27/54;C08G73/06;D04H1/728;D01D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两种神经因子NGF和NT‑3连接在聚吡咯‑聚乳酸平行导电多孔复合丝膜及其制备方法。首先把直径为50~2000 nm平行多孔聚乳酸丝膜置于含有十二烷基磺酸钠、聚谷氨酸、FeCl3和吡咯的混合水溶液中,随后采用在位聚合法充分反应2~24小时,在平行丝膜表面均匀包覆上聚吡咯纳米颗粒,洗涤干燥后得到直径为60~2500 nm的导电聚吡咯包裹的聚乳酸纤维膜;然后采用碳二亚胺技术在这种平行导电多孔复合丝膜上先后连接NGF和NT‑3两种神经因子蛋白,从而制得在电场刺激下能释放神经因子并促进神经轴突延伸及外周神经修复的导电复合丝膜。本发明具有简单易行、神经因子连接效率高、材料导电性好、神经修复时间短的特点。 | ||
搜索关键词: | 神经 因子 连接 吡咯 乳酸 平行 导电 多孔 复合 及其 制备 | ||
【主权项】:
一种双神经因子连接的聚吡咯‑聚乳酸平行导电多孔复合丝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聚乳酸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与二氯甲烷(DMF与DCM)的混合溶剂中,形成浓度为0.5~2.0 mg/mL的纺丝液,其中DMF:DCM为0.01~0.3/1,并用转鼓收集的电纺丝技术制得平行多孔聚乳酸丝膜;b)将步骤a)所制的平行多孔丝膜浸泡在含有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聚谷氨酸(PGlu)和吡咯的混合水溶液中,然后将其置于冷冻摇床中,并缓慢滴加氯化铁溶液,然后在该温度下继续进行化学氧化聚合反应,制得PGlu掺杂的聚吡咯纳米颗粒包覆聚乳酸的平行多孔复合丝膜;c)将步骤b)中获得的平行导电多孔复合丝膜进行灭菌处理;d)用pH值为4.0~6.0的PBS缓冲液配置浓度分别为0.1~0.3 M和0.02~0.15 M的碳二亚胺与N‑羟基琥珀酰亚胺(EDC与NHS)的混合活化液,将这种平行导电多孔复合丝膜放入混合活化液中进行活化,随后再将其浸入神经生长因子NGF的PBS溶液中,于室温下振荡连接NGF蛋白后用PBS缓冲液冲洗三次;e) 将连接有NGF的平行多孔复合膜再次放在浓度分别为0.1~0.3 M和0.02~0.15 M的EDC和NHS混合液中进行活化,随后再将其浸入神经营养因子NT‑3的PBS溶液中,于室温下振荡连接NT‑3蛋白后用PBS缓冲液冲洗三次;f)重复步骤d)和e)的操作以提高两种神经因子在平行导电多孔复合丝膜上的连接量,最后用PBS缓冲液低温冲洗三次,制得连有NGF和NT‑3两种神经因子的聚吡咯‑聚乳酸平行导电多孔复合丝膜。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511592.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