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深部巷道缓冲-吸能高抗力耦合支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65995.7 | 申请日: | 2015-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917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07 |
发明(设计)人: | 高盼军;张向阳;章柳柳;唐洪海;鲍帮庆;魏具良;吴佳;章冬;任浩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深部巷道缓冲-吸能高抗力耦合支护结构,由最外层、中间层、最内层组成,最外层是锚喷支护、中间层是缓冲-吸能层、最内层是可缩性金属骨架和混凝土混合层与O型支护联合支护。所述最外层主要起到加固围岩和初步支护作用;所述中间层采用矸石粒和红粘土混合材料作为缓冲和吸收层,矸石粒是矿固有的资源,材料廉价,主要起到缓冲和吸能的隔震作用;所述最内层主要起到支护的整体稳定和支撑抗力作用。本实用新型结构仅适用于冲击地压强度为50~80MPa的岩层巷道支护,达到刚柔并存的支护效果。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巷道 缓冲 吸能高 抗力 耦合 支护 结构 | ||
【主权项】:
一种深部巷道缓冲‑吸能高抗力耦合支护结构,由最外层、中间层、最内层组成,所述最外层由锚杆、锚索、混凝土联合支护组成,所述锚杆长度为1.2~1.5m,间距为0.5m,预紧力为40~70kN;所述锚索长度5~10m,间距不小于锚索长度的三分之一,所述混凝土喷射厚度不少于200mm;所述中间层由矸石粒和红粘土按照1:4的比例混合而成,所述矸石粒的粒径为2~5mm,抗压强度为20~50MKa,所述红粘土为高塑限、低强度、低稠度的红粘土,其铺设的厚度为不少于500mm;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内层由可缩性金属骨架和混凝土混合层与O型支架联合支护,所述可缩性金属骨架是由直径为20mm的钢筋和直径为10mm的钢筋编制而成,其中直径为20mm的钢筋作为主梁钢筋,直径为10mm的钢筋作为连接钢筋,连接钢筋与主梁钢筋通过空间交叉编织成三角形;所述的混凝土喷射在可缩性金属骨架上面,与可缩性金属骨架连为一体,喷射的厚度不小于600mm;所述O型钢支护由多根U型钢和吸能材料通过连接构件组合而成,所述连接构件的中间位置布置吸能材料,连接构件的两端分别与两根U型钢的一端连接,O型钢支护间距小于600mm;所述吸能材料使用多孔金属材料。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20165995.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