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水系锂型蓄电元件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80062771.1 申请日: 2014-11-18
公开(公告)号: CN105723483B 公开(公告)日: 2019-09-13
发明(设计)人: 冈田宣宏;山端祐介;新村健介;木村维摩;齐藤修 申请(专利权)人: 旭化成株式会社
主分类号: H01G11/32 分类号: H01G11/32;H01G11/06;H01G11/24;H01G11/62;H01G11/64;H01M4/38;H01M4/62;H01M10/052;H01M10/0567;H01M10/0568;H01M10/0569
代理公司: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代理人: 庞东成;李洋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日本;JP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涉及一种非水系锂型蓄电元件,其为电极层积体和非水系电解液收纳于外装体中而成的非水系锂型蓄电元件,该电极层积体具有负极电极体、正极电极体以及隔板,该负极电极体具有负极集电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该负极集电体的单面上或双面上,且包含负极活性物质,该负极活性物质包含能够吸收、释放锂离子的碳材料,该正极电极体具有正极集电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该正极集电体的单面上或双面上,且包含正极活性物质,该正极活性物质包含活性炭,该非水系电解液以该非水系电解液的总量基准计含有0.5mol/L以上的锂盐,并且,该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质的单位质量包含2.6×10‑6mol/g~2,000×10‑6mol/g的特定的含硫化合物。
搜索关键词: 水系 锂型蓄电 元件
【主权项】:
1.一种非水系锂型蓄电元件,其为电极层积体和非水系电解液收纳于外装体中而成的非水系锂型蓄电元件,所述电极层积体具有负极电极体、正极电极体以及隔板,其中,该负极电极体具有负极集电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该负极集电体的单面上或双面上,且包含负极活性物质,该负极活性物质包含能够吸收、释放锂离子的碳材料,该正极电极体具有正极集电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该正极集电体的单面上或双面上,且包含正极活性物质,该正极活性物质包含活性炭,该非水系电解液以该非水系电解液的总量基准计含有0.5mol/L以上的锂盐,并且,该负极活性物质层包含选自由下述式(1)和(2)分别表示的磺酸衍生物、以及下述式(3)和(4)分别表示的亚硫酸衍生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含硫化合物,且该磺酸衍生物和亚硫酸衍生物的总量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质的单位质量为2.6×10‑6mol/g~2,000×106mol/g,式(1)中,R1是碳原子数为1~24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24的单羟基烷基或多羟基烷基或其醇锂、碳原子数为2~24的烯基、碳原子数为2~24的单羟基烯基或多羟基烯基或其醇锂、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或者芳基,并且X1是氢、锂、或者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式(2)中,R2是碳原子数为1~24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24的单羟基烷基或多羟基烷基或其醇锂、碳原子数为2~24的烯基、碳原子数为2~24的单羟基烯基或多羟基烯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或者芳基,并且X2和X3各自独立地为氢、锂、或者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式(3)中,R3是碳原子数为1~24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24的单羟基烷基或多羟基烷基或其醇锂、碳原子数为2~24的烯基、碳原子数为2~24的单羟基烯基或多羟基烯基或其醇锂、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或者芳基,并且X4为氢、锂、或者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式(4)中,R4是碳原子数为1~24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24的单羟基烷基或多羟基烷基或其醇锂、碳原子数为2~24的烯基、碳原子数为2~24的单羟基烯基或多羟基烯基或其醇锂、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或者芳基,并且X5和X6各自独立地为氢、锂、或者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该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于该负极活性物质的单位质量包含7.8×10‑4mol/g以下的选自CH3O‑X7以及C2H5O‑X8中的1种以上,在CH3O‑X7中,X7为‑(COO)nLi,此处n为0或1,在C2H5O‑X8中,X8为‑(COO)nLi,此处n为0或1。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化成株式会社,未经旭化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80062771.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同类专利
  • 非水系锂型蓄电元件-201480062771.1
  • 冈田宣宏;山端祐介;新村健介;木村维摩;齐藤修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2014-11-18 - 2019-09-13 - H01G11/32
  •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水系锂型蓄电元件,其为电极层积体和非水系电解液收纳于外装体中而成的非水系锂型蓄电元件,该电极层积体具有负极电极体、正极电极体以及隔板,该负极电极体具有负极集电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该负极集电体的单面上或双面上,且包含负极活性物质,该负极活性物质包含能够吸收、释放锂离子的碳材料,该正极电极体具有正极集电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设置于该正极集电体的单面上或双面上,且包含正极活性物质,该正极活性物质包含活性炭,该非水系电解液以该非水系电解液的总量基准计含有0.5mol/L以上的锂盐,并且,该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质的单位质量包含2.6×10‑6mol/g~2,000×10‑6mol/g的特定的含硫化合物。
  • 用于高电压和太阳能应用的装置和方法-201780024978.3
  • 马赫·F·艾尔-卡迪;理查德·巴里·卡纳;杰克·卡瓦诺 - 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会
  • 2017-03-22 - 2018-12-21 - H01G11/32
  • 本文提供包括一块或多块电池的装置以及其制造方法。所述装置可以是电化学装置。所述装置可以包括三维超级电容器。所述装置可以是微型装置,例如,微型超级电容器。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装置是三维混合微型超级电容器。所述装置可以被配置用于高电压应用。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装置是高电压微型超级电容器。在某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装置是高电压非对称的微型超级电容器。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装置是用于高电压应用的集成的微型超级电容器。
  • 非水系锂型蓄电元件-201580035452.6
  • 冈田宣宏;木村维摩;山端祐介;齐藤修;新村健介;高见英史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2015-07-08 - 2018-10-12 - H01G11/32
  •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水系锂型蓄电元件,其是电极层积体和非水系电解液收纳在外装体中而成的非水系锂型蓄电元件,所述电极层积体具有负极电极体、正极电极体以及隔板,其中,负极电极体含有负极集电体和包含能够吸收、释放锂离子的碳材料的负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选自碳质材料附着于活性炭的复合多孔性材料以及碳质材料附着于炭黑的复合多孔性材料,并且,在每单位质量的复合多孔性材料中掺杂有530mAh/g以上2,500mAh/g以下的锂离子,非水系电解液含有0.5mol/L以上的锂盐,并且,在利用水提取负极活性物质层时的提取液中以在每单位表面积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中为3.0×10‑8mol/m2~5.0×10‑6mol/m2的范围包含(a)SO32‑离子和(b)SO42‑离子中的1种以上。
  • 蓄电装置和充/放电系统-201580006214.2
  • 真岛正利;奥野一树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2015-02-09 - 2016-09-14 - H01G11/32
  • 一种蓄电装置,其包括电解质,包含正电极活性材料的正电极,包含负电极活性材料的负电极,和置于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之间的隔离物,并且其中:所述电解质包含阴离子和阳离子;所述阳离子至少包含锂离子;所述正电极活性材料包含第一碳质材料和第二碳质材料;所述第一碳质材料由于阴离子被吸附和脱附的第一反应而实现容量;并且所述第二碳质材料由于所述阴离子被嵌入和脱嵌的第二反应而实现容量。
  • 石墨烯锂离子电容器-201480007959.6
  • 徐勋;朴起勋;金光宪;金一焕;杨光锡;李栽锡 - LG电子株式会社
  • 2014-02-07 - 2015-10-14 - H01G11/32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墨烯锂离子电容器,其包括由石墨烯材料形成并预掺杂有锂离子的电极。所述石墨烯锂离子电容器包括:至少部分由石墨烯材料形成的阳极和阴极;与阴极电连接以向阴极提供预掺杂的锂离子的锂牺牲电极;位于阳极和阴极之间的分离膜;和与阳极和阴极结合的电解质,当其离解为离子时能够在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之间流过电流,其中,阴极将由锂牺牲电极提供的锂离子吸附至其表面,并由多层结构形成以容纳插入在石墨烯层之间的锂离子,并且所述表面和所述多层结构的至少一部分通过与所述锂离子反应而由锂碳化物形成。
  • 极化性电极用碳材料及其制造方法-201380070300.0
  • 小川秋水;二宫裕美加;西村修志;大塚清人 - 可乐丽化学株式会社
  • 2013-11-12 - 2015-09-09 - H01G11/32
  • 极化性电极用碳材料,其为活性炭吸附有杂环式芳香族化合物而成的极化性电极用碳材料,其特征在于,前述杂环式芳香族化合物具有构成环的原子之中的2个以上为氮原子的5元环或6元环,前述杂环式芳香族化合物中包含的氮原子与碳原子之比(N/C)为0.4以上,相对于前述活性炭100质量份,吸附有1~35质量份的前述杂环式芳香族化合物,且前述极化性电极用碳材料的苯吸附能力为25~75质量%。
专利分类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400-8765-105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