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机伺服系统双神经网络摩擦补偿和有限时间协同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98715.7 | 申请日: | 2014-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9929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8 |
发明(设计)人: | 陈强;翟双坡;汤筱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B13/04 | 分类号: | G05B13/04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01 | 代理人: | 王兵,黄美娟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电机伺服系统双神经网络摩擦补偿和有限时间协同控制方法,包括建立电机伺服系统模型,初始化系统状态以及相关控制参数;建立非线性摩擦力的LuGre模型,并将摩擦模型划分为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利用双神经网络分别估计摩擦力的静态和动态部分,并设计权重更新律;根据系统方程,设计有限时间协同控制器,消除滑模控制中的抖振问题,并保证系统状态可快速稳定收敛至零点。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 伺服系统 神经网络 摩擦 补偿 有限 时间 协同 控制 方法 | ||
【主权项】:
电机伺服系统双神经网络摩擦补偿和有限时间协同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建立如式(1)所示的电机伺服系统模型,初始化系统状态以及相关控制参数;mx··=-Kfx+u(t)-F---(1)]]>其中m为有效质量;x为状态变量,表示电机转子的位置;u(t)是控制信号,表示随时间变化的电压;Kf是阻尼系数,为常值参数;F为未知非线性摩擦力;步骤2,建立非线性摩擦力的LuGre模型,并将摩擦模型划分为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2.1,将摩擦力用LuGre模型表达为:F=σ0z+σ1z·+σ2x·---(2)]]>其中,σ0为刚性系数;σ1为阻尼系数;σ2为粘滞摩擦系数,z为接触表面造成的鬃毛形变量;2.2,将式(2)中的z做以下分析:z·=x·-|x·|h(x·)z---(3)]]>当趋向于0时,从式(3)可知,z趋向于一个终值zs:zs=h(x·)sgn(x·)---(4)]]>其中,Fc和Fs都是未知的参数,Fc是静摩擦参数,Fs是Stribeck摩擦参数;2.3,为便于控制器设计,令ε=z‑zs,根据式(3)和式(4),则式(2)可以转变为:F=σ2x·+[Fc+(Fs-Fc)e-(x·/x·s)2]sgn(x·)+σ0ϵ[1-σ1Fc+(Fs-Fc)e-(x·/x·s)2|x·|]---(5)]]>设F1=[Fc+(Fs-Fc)e-(x·/x·s)2]---(6)]]>F2=σ0ϵ[1-σ1Fc+(Fs-Fc)e-(x·/x·s)2|x·|]---(7)]]>则式(5)可写为:F=σ2x·+F1sgn(x·)+F2---(8)]]>其中F1是由于速度造成的摩擦的静态部分;是系统趋于期望状态时速度的终值;F2是由所设变量ε计算的摩擦的动态部分;步骤3,利用双神经网络分别估计摩擦力的静态和动态部分,并设计权重更新律;3.1,因为F1和F2是未知的,所以分别用以下两个神经网络进行逼近F1=W1TΦ(x·)+ξf1---(9)]]>F2=W2TΦ(x·)+ξf2---(10)]]>其中W1、W2是神经网络权重矩阵;是神经网络的径向基函数,可以被取值为常用的高斯函数满足ci为径向基函数的中心,i=1,2,…,n,n为神经元个数;神经网络的估计误差ξf1和ξf2分别满足不等式|ξf1|≤ξM1和ξf2≤ξM2;3.2,神经网络权重 更新律按照下面的公式给出:W^·=Proj[I1Φ(x·)sgn(x·)s,W^1],|W·1(0)|≤WM1---(11)]]>W^·2=Proj[I2Φ(x·)sgn(x·)s,W^2],|W·2(0)|≤WM2---(12)]]>其中是满足不等式的光滑投影算法,为参数k的估计值;I1,I2是正对角矩阵;步骤4,根据系统方程式(1),设计有限时间协同控制器u(t);4.1,为将系统状态x趋向指定的期望稳定状态xd,定义跟踪误差和它的微分式分别为e=x‑xd和定义一个协同变量γ,建立系统协同多项式为:M={δ:γ=s(δ)=0,s(δ)∈Rm×1} (13)其中γ=[γ1,γ2,…,γm]T;由上式(13)可以得到γ·=sδδ·---(14)]]>其中sδ是s对于δ的一阶偏导,4.2,系统协同变量γ在所设计的控制器u(t)作用下,在有限时间内趋近于指定的多项式M,并且控制器u(t)的约束条件为:τγ·p/r+γ=0---(15)]]>其中并且τ是一个非奇异正定对角矩阵;pi和ri是满足条件1<pi/ri<2,i=1,2,…,m的正奇数;根据这个约束公式,变量γ和它的会在有限时间内趋向于0;4.3,从式(1)可以得出电机伺服系统的跟踪误差模型为:me··+Kfe·-(mx··d+Kfx·d+F)=-u(t)---(16)]]>因为所以式(16)可以变为:mδ·+Kfδ-(mx··d+Kfx·d+F)=-u(t)---(17)]]>把式(14)和式(15)代入式(17),可以得出控制器u(t)的表达式为:u(t)=-msδ-1(-τ-1γ)r/p-Kfδ+mx··d+Kfx·d+F---(18)]]>把式(9)和式(10)代入式(18),得到最终的控制器输入信号为:u(t)=-msδ-1(-τ-1γ)r/p-Kfe·+mx··d+Kfx·d+σ2x·+W^1Φ(x·)sgn(x·)+W^2Φ(x·)|x·|sgn(γ)+(μ1+μ2|x·|)sgn(γ)---(19)]]>其中μ1和μ2是满足的常数;WM1,WM2分别为W1,W2的最大值;4.4,设计李雅普诺夫函数V=0.5γTγ,则可以证明式(1)中的所有信号均是一致有界的;同时,系统跟踪误差e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收敛至平衡点e=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10398715.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