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室内数据构建3D室内特征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63510.8 | 申请日: | 2014-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502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发明(设计)人: | 罗新龙;王耀辉;孙启明;李虎;张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北邮感知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30 | 分类号: | G06F17/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9 | 代理人: | 宋敏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新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室内数据构建3D室内特征库的方法,包括步对于待定位三维建筑物,以楼层为单位进行均匀划分;逐个对所有网格进行信号特征量采集,得到网格指纹库;对于网格,根据依拉达准则,判断残差与标准差的关系,进行奇异测量信号剔除;对网格的奇异测量信号剔除后的小区测量值求平均值,作为网格所能测量到该小区的测量信号的特征量,得到各个网格的特征量之后,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各网格点之间相关系数构成的矩阵;运用匹配算法找出最佳匹配网格,将这些网格点按照其相关系数的大小进行加权,得到估计位置。达到精准生成的室内特征库且减少数据储存量的目的。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室内 数据 构建 特征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利用室内数据构建3D室内特征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对于待定位三维建筑物,以楼层为单位进行均匀划分,得到网格集合L={l1,l2,...,ln},其中li=(id,xi,yi,zi),(1≤i≤n),表示第i个网格对应的网格id和三维位置坐标;步骤2.逐个对所有网格进行信号特征量采集,得到网格指纹库RM={li,F(li),i=1,2,...,n};对于网格li,进行多次场强测量,得到场强测量集合F(li)=(ri(1),ri(2),...,ri(p)),其中ri(k)=(ri,1(k),ri,2(k),...,ri,m(k))为终端侧第k次采集到的m个小区的一组信号强度向量(1≤k≤p);步骤3.对于网格li,对每一个cellID的所有信号强度值,根据依拉达准则,判断残差与标准差的关系,进行奇异测量信号剔除;步骤4.对网格li的奇异测量信号剔除后的小区测量值求平均值,作为网格li所能测量到该小区的测量信号的特征量,依次处理网格li所有测量小区信号的测量值,得到网格li的所有小区信号的测量特征向量,记为其中M为网格li多次采集接收到的小区总数;步骤5.在得到各个网格的特征量之后,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ρij=Σk=1M(ri,k-ri‾)(rj,k-rj‾)Σk=1M(ri,k-ri‾)2Σk=1M(rj,k-rj‾)]]>其中,ρij为网格li与lj的相关系数,M为网格li的小区总数,由此得各网格点之间相关系数构成的矩阵如下所示:P=ρ11ρ12......ρ1nρ21ρ22......ρ2n..............................ρn1ρn2......ρnn;]]>步骤6.完成3D室内特征库的构建及网格之间相关性存储之后,运用匹配算法找出最佳匹配网格lb,结合与此网格之间相关系数较高的网格集,令其为{l(1),l(2),...,l(K)};步骤7.将这些网格点按照其相关系数的大小进行加权,系数越大,权重越大,则估计位置为l‾(k)=Σi=1Kw(ρ)l(i)]]>其中,w(ρ)为各个网格点的权重,与相关系数成正比。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北邮感知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未经无锡北邮感知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10263510.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