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类具有抗多址干扰的完美正交码的产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50647.1 | 申请日: | 2013-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15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华;迟永钢;张秦详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J13/12 | 分类号: | H04J13/1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杨立超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类具有抗多址干扰的完美正交码的产生方法,涉及CDMA技术领域。通过寻找具有完美自相关特性和完美互相关特性的完美正交码,进而构造出了具有良好正交性的完全互补码、超级互补码和二维正交可变展频系数码;从而使得到的上述三种互补码的特性得到有效改善。根据完美正交码的定义,通过在码空间进行穷举搜索从而获得具有长度为H的完美正交码,通过长度为H的完美正交码可构造出三个正交矩阵A、B、D,且A、B、D维度均为H×H,且均符合矩阵中元素的范都为1,在产生过程中,完全互补码和超级互补码用到三个正交矩阵A、B、D,二维正交可变展频系数码仅用到两个正交矩阵A、B;本方法得到的完美正交码能够更有效地抵抗多用户干扰和多径干扰。 | ||
搜索关键词: | 一类 具有 抗多址 干扰 完美 正交 产生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类具有抗多址干扰的完美正交码的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的实现过程为:步骤Ⅰ、根据完美正交码的定义,通过在码空间进行穷举搜索从而获得具有长度为H的完美正交码,通过长度为H的完美正交码可构造出三个正交矩阵A、B、D,且A、B、D维度均为H×H,且均符合矩阵中元素(element)的范(norm)都为1,即A=[Aij];|Aij|=1,for i,j=1,2,…,H;B、D定义同A;步骤Ⅱ、完全互补码的产生过程为:完全互补码的子码长度用H2+r表示,其中r代表扩展次数,当r=0时代表无扩展的完全互补码,当r≠0时代表扩展的完全互补码;完全互补码仅靠参数r决定子码码长;第一步:利用矩阵A的列向量和矩阵B的元素产生出矩阵C,其大小为H×H2;首先,令Ai为A的第i行行向量,i=1,2,…,H,则A可表示为A = [ A ij ] = A 1 A 2 . . . A H - - - ( 3 ) ]]>而B表示为
接着A的行向量与B的元素产生H个长度为H2的序列C1、C2、…、CH;C 1 = ( b 11 A 1 , b 12 A 2 , . . . , b 1 H A H ) C 2 = ( b 21 A 1 , b 22 A 2 , . . . , b 2 H A H ) . . . C H = ( b H 1 A 1 , b H 2 A 2 , . . . , b HH A H ) - - - ( 5 ) ]]>将C1、C2、…、CH表示成矩阵C形式,C1、C2、…、CH就是矩阵C的行向量;
第二步:利用矩阵C的元素和矩阵D的元素产生矩阵E,其大小为H×H2;同样的,D表示为
利用矩阵C的元素和矩阵D的元素产生H2个长度为H2的序列Eij,通式如下,E ij = ( c i 1 d j 1 , . . . c iH d jH , . . . , c i ( H 2 - H + 1 ) d j 1 , . . . , c iH 2 d jH ) , i , j , = 1,2 , . . . , H - - - ( 8 ) ]]>至此,已经得到了H组[Ei1;Ei2;…;EiH]这样的完全互补码,i=1,2,…,H,将此表示再改写成矩阵形式,
矩阵E中的每一行就是一组完全互补码;Eij表示为第i组码的第j个子码,i,j=1,2,…,H,于是,矩阵E代表的是子码个数H,子码码长H2,最大支持用户数H的完全互补码;至此,完成了未扩展完全互补码的产生过程;第三步:利用产生的未扩展完全互补码矩阵E,重新处理并定义为矩阵F,以取代第一步中的矩阵C;首先,改写矩阵E
其中Eij=(Eij1,Eij2,…,EijH),i,j=1,2,…,H由矩阵E行向量依序每隔H个排列成矩阵F的行向量,即
第四步:利用矩阵F的元素和矩阵D的元素,做同第二步的处理,得到矩阵G,其大小为H×H4;利用矩阵F的元素和矩阵D的元素产生H2个长度为H3的序列Gij,通式如下,G ij = ( f i 1 d j 1 , . . . , f iH d jH , . . . , f i ( H 3 - H + 1 ) d j 1 , . . . , f iH 3 d jH ) , i , j = 1,2 , . . . , H - - - ( 3 - 1 ) ]]>同样的,将[Gi1;Gi2;…;GiH],i=1,2,…,H排列成矩阵的形式:
矩阵G中的每一行就是一组扩展一次完全互补码,Gij表示第i组码的第j个子码,i,j=1,2,…,H,所以矩阵G代表的是子码个数H,子码码长H3,最大支持用户数H的扩展一次完全互补码;第五步:当需要产生子码码长H4的扩展二次完全互补码,则需重复第三步至第四步的步骤;若要产生子码码长H5的扩展二次完全互补码,则需要重复两次第三步至第四步的步骤;每做一次扩展动作,也就是第三步至第四步,子码码长变为原来H倍,但子码个数和支持最大用户数依旧为H;至此,完成了扩展完全互补码的产生过程;步骤Ⅲ、超级互补码的产生过程为:超级互补码先依靠参数r先生成完全互补码,再靠参数s决定子码个数;第一步:分割完全互补码即成超级互补码基本码:假设[E11;E12;…;E1H]、…、[EH1;EH2;…;EHH]是H组完全互补码,Eij表示第i组码的第j个子码,i,j=1,2,…,H,子码个数H,子码码长H2+r,支持最大用户数H;将子码Eij视为一组超级互补码的基本码,分割子码H2段使码长成为Hr,也就是
其中矩阵T中每一行就代表一组超级互补码基本码,Tij表示第i组码的第j个子码,i,j=1,2,…,H2,所以子码个数为H2,子码码长为Hr,r=0,1,2,…,最大支持用户数为H2;第二步:将矩阵T每两列划作一区块,此2行可生成4组超级互补码;由T的第1行,和第2行产生:S 1 = T 11 T 21 T 12 T 22 . . . T 1 H 2 T 2 H 2 1 × 2 H 2 + r S 2 = T 11 - T 21 T 12 - T 22 . . . T 1 H 2 - T 2 H 2 1 × 2 H 2 + r S 3 = T 21 T 11 T 22 T 12 . . . T 2 H 2 T 1 H 2 1 × 2 H 2 + r S 4 = T 21 - T 11 T 22 - T 12 . . . T 2 H 2 - T 1 H 2 1 × 2 H 2 + r - - - ( 14 ) ]]>写成通式表示为由T之第j-1行和第j行产生,S 2 j - 3 = T ( j - 1 ) 1 T j 1 T ( j - 1 ) 2 T j 2 . . . T ( j - 1 ) H 2 T jH 2 1 × 2 H 2 + r S 2 j - 3 = T ( j - 1 ) 1 - T j 1 T ( j - 1 ) 2 - T j 2 . . . T ( j - 1 ) H 2 - T jH 2 1 × 2 H 2 + r S 2 j - 1 = T j 1 T ( j - 1 ) 1 T j 2 T ( j - 1 ) 2 . . . T jH 2 T ( j - 1 ) H 2 1 × 2 H 2 + r S 2 j = T j 1 - T ( j - 1 ) 1 T j 2 - T ( j - 1 ) 2 . . . T jH 2 - T ( j - 1 ) H 2 1 × 2 H 2 + r - - - ( 15 ) ]]>∀ j = 2,4 , . . . , H 2 ]]>再将
改写成矩阵形式表达
其中矩阵S的每一行就代表一组超级互补码,Sij表示第i组码的第j个子码,i,j=1,2,…,2H2,所以此为子码个数为2H2,子码码长为Hr,r=0,1,2,…,最大支持用户数为H2的扩展二次超级互补码;第三步:将矩阵S重复第二步的步骤,子码个数就会成长至4H2;若以此类推,当实现扩展s次超级互补码时,其子码个数和支持用户数就会达到2s-1H2,其子码长度依旧维持在Hr,与超级互补码基本码相同;步骤Ⅳ、二维正交可变展频系数码(2D-OVSF)的产生过程为:二维正交可变展频系数码由两个参数,a及t,a=0,1,…,t=1,2,…,决定子码个数和子码码长,生成后的子码个数是2t,子码码长2t+a;设矩阵P与矩阵Q的维度均为mq×nl,若P与Q作Kronecker product,记作
,则表示
其中
i=0,1,…,mq-1,j=0,1,…,nl-1第一步:产生2D-OVSF码的根矩阵
将上述的维度H×H正交矩阵A、B,均以H=2且矩阵
代表矩阵A,矩阵
代表矩阵B;考虑a=0情况下,
就是2D-OVSF码的根矩阵;考虑a≥1情况,则要使用以下的式子来产生根矩阵:A 2 × 2 1 + i ( 1 ) = A 2 × 2 i ( 1 ) A 2 × 2 i ( 2 ) , i = 1,2 , . . . , a - - - ( 19 ) ]]>和A 2 × 2 1 + i ( 2 ) = A 2 × 2 i ( 1 ) - A 2 × 2 i ( 2 ) , i = 1,2 , . . . , a - - - ( 20 ) ]]>第二步:利用根矩阵作扩展动作:假设
是根矩阵,将根矩阵作增加子码个数,也是增加支持最大用户数的扩展,考虑如下式子,A 2 j × 2 j + a ( 2 i - 1 ) = A 2 × 2 ( 1 ) ⊗ A 2 j - 1 × 2 j - 1 + a ( i ) , i = 1,2 , . . . , 2 j - 1 , j = 2 , . . . , t - - - ( 21 ) ]]>和A 2 j × 2 j + a ( 2 i ) = A 2 × 2 ( 2 ) ⊗ A 2 j - 1 × 2 j - 1 + a ( i ) , i = 1,2 , . . . , 2 j - 1 , j = 2 , . . . , t - - - ( 22 ) ]]>式(21)和式(22)表达的是一个递归的概念,矩阵维度大的必先由矩阵维度小生成;首先j=2,i=1,2的情况下,根矩阵
可以扩展成![]()
再来是j=3,i=1,2,…,8的情况,表示
可扩展成
这样持续到j=t,i=1,2,…,2t-1时就可以产生所需要的码组,即得到最后的结果
i=1,2,…,2t-1;
i=1,2,…,2t-1,一个矩阵即是代表一个码组,一个矩阵中的一个行向量代表的是该码组的子码,产生出来的二维正交可变展频系数码是具有子码个数2t,子码码长2t+a,最大支持用户数2t的性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750647.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