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SF6高压断路器运行状态评估方法及智能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37867.5 | 申请日: | 2011-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9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林莘;李斌;徐建源;滕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9/00 | 分类号: | G06F19/00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李运萍 |
地址: | 110178 辽宁省沈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SF6高压断路器运行状态评估方法及智能系统,属于输变电设备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WEB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工控机、局部放电监测单元、分合闸线圈电流监测单元、开断电流监测单元、分合闸行程监测单元、分合闸位置监测单元、SF6气体温度及压力监测单元和传感元件。该方法包括:1建立评估智能系统;2量化评估指标;3确定待评物元R;4确定模型经典域;5确定模型节典域;6主观权重计算;7客观权重计算;8确定主客观组合权重;9确定待评物元关联度;10子项目层物元评估;11项目层物元评估;12目标层物元评估;13确定运行状态等级;14确定特性指标状态等级趋势。本发明优点:模型简单,评估结果直观,自我完善特性强。 | ||
搜索关键词: | sf sub 高压 断路器 运行 状态 评估 方法 智能 系统 | ||
【主权项】:
1.一种SF6高压断路器运行状态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进行:步骤1、建立SF6高压断路器运行状态评估智能系统,该系统的指标体系从纵向分为目标层、项目层、子项目层和指标层,项目层包括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和绝缘特性,子项目层包括时间特性、速度特性、开断特性、气体特性和运行特性,时间特性的指标层包括合闸时间、分闸时间、合闸不同期性和分闸不同期性;速度特性的指标层包括刚合闸速度、刚分闸速度、合闸平均速度和分闸平均速度;开断特性的指标层包括相对电磨损程度、导电回路电阻、累计开断次数和使用年数;气体特性的指标层包括微水含量、气体泄漏、密度和分解物;运行特性的指标层包括断路器的外观情况即持绝缘子部分、操动机构润滑、主体及机构外观和主回路端子和环境的污秽度、湿度及温度;步骤2、量化高压断路器运行状态的评估指标,采用时间特性、速度特性、开断特性和气体特性的定量指标进行量化,量化采用升、降半梯形函数,其中极小型指标采用升半梯形函数,极大型指标采用降半梯形函数;升半梯形函数:X = 0 x ≤ a 1 x - a 2 a 2 - a 1 a 1 < x ≤ a 2 1 x > a 2 ]]> 公式(1)降半梯形函数:X = 1 x ≤ a 1 a 2 - x a 2 - a 1 a 1 < x ≤ a 2 0 x > a 2 ]]> 公式(2)式中,X为指标归一化后的值,x为指标实测值,a1,a2表示该指标的注意值和最优值;步骤3、确定待评物元R,定量的待评物元可通过升半梯形函数和降半梯形函获得,定性的待评物元可通过专家评分方式获得;R = P c 1 v 1 c 2 v 2 · · · · · · c n v n ]]> 公式(3)式中,P为待评物元,vn为P关于物元指标cn的量值,即待评物元量化后的值,n为物元指标个数;步骤4、确定模型经典域RjR j = ( N j , C i , V ji ) = N j c 1 v j 1 c 2 v j 2 · · · · · · c n b jn = N j c 1 < a j 1 , b j 1 > c 2 < a j 2 , b j 2 > · · · · · · c n < a jn , b jn > ]]> 公式(4)式中,Nj代表断路器某项目层物元所划分的第j个评价等级名称;Ci为该物元中的第i个评价指标;Vji为Nj关于指标Ci所规定的量值范围<aji,bji>,即经典域;根据表1,将断路器的运行状态划分为四个等级:“良好”、“一般”、“注意”和“故障”,即可取所有待评物元的经典域均为:R j = ( N j , C 4 , V j 4 ) = N j c 1 < 0.0,0.2 > c 2 < 0.2,0.5 > c 3 < 0.5,0.8 > c 4 < 0.8,1.0 > ]]> 表1相对劣化度的定义
步骤5、确定模型节典域RpR p = ( P , C i , V pi ) = P c 1 v p 1 c 2 v p 2 · · · · · · c n v pn = P c 1 < a p 1 , b p 1 > c 2 < a p 2 , b p 2 > · · · · · · c n < a pn , b pn > ]]> 公式(5)式中,P为评价等级的全体,vpi为P关于物元指标Ci所取的量值范围<api,bpi>,即节典域,有,
由于各评估指标都被量化为[0,1]之间的数,所有待评物元的节域均为[0,1],以时间特性P1为例,其节典域为R P 1 = ( p 1 , C 4 , V p 4 ) = P 1 c 1 < 0,1 > c 2 < 0,1 > c 3 < 0,1 > c 4 < 0,1 > ]]> 步骤6、基于可拓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权重计算,可拓层次分析法是基于可拓集合理论的层次分析方法,研究在相对重要程度不确定时层次分析法如何构造判断矩阵的方法,该方法在构造判断矩阵时,将人判断的模糊性考虑进去并采用扩展到(-∞,+∞)的关联函数值,使评价精细化、定量化;步骤7、基于熵值法的客观权重计算,用信息熵评价所获系统信息的有序度及效用,由指标值构成的判断矩阵来确定指标权重;步骤8、主客观组合权重的确定a = ( a j ) 1 × n = P j ω j Σ j = 1 n P j ω j , j = 1 , . . . , n ; ]]> 公式(14)式中,Pj为采用可拓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的主观权重矩阵向量,ωj为采用熵值法计算得到的客观权重矩阵向量;步骤9、确定待评物元关于各指标状态等级的关联度k j ( v i ) = ρ ( v i , v ji ) ρ ( v i , v pi ) - ρ ( v i , v ji ) v i ∉ v ji - ρ ( v i , v ji ) | v ji | v i ∈ v ji ]]> 公式(15)式中,kj(vi)表示物元的第i个特征关于第j个状态等级的关联度,ρ(vi,vji),ρ(vi,vpi)分别表示点vi与区间vji和vpi的距离,vi为第i个评估指标量值,vji为关于i指标的经典域,vpi为关于i指标的节典域,第i个评估指标第的第为关联度集为K(vi)={k1(vi),k2(vi),…,kj(vi)},表示按指标vi评估的结果,则该项目下的所有物元指标就构成了其关联度矩阵:K v = K 1 ( v 1 ) K 2 ( v 1 ) · · · K j ( v 1 ) K 1 ( v 2 ) K 2 ( v 1 ) · · · K j ( v 2 ) · · · · · · · · · · · · K 1 ( v i ) K 2 ( v i ) · · · K j ( v i ) ]]> 公式(16)步骤10、子项目层物元评估K j ( S ) = Σ k = 1 n k λ hik × K j ( v hik ) ]]> 公式(17)式中,Kj(S)为对于j个节典域的子项目层评估结果集合,S为子项目层物元集合,λhik表示第h个项目中第i个子项目的第k个物元指标的权重,Kj(vhik)表示该指标的关联度;步骤11、项目层物元评估K j ( P ) = Σ i = 1 n i λ hi × K j ( v hi ) ]]> 公式(18)式中,Kj(P)为对于j个节典域的项目层评估结果集合,P为项目层物元集合,λhi表示第h个项目中第i个子项目的第k个物元指标的权重,Kj(vhi)表示该指标的关联度;步骤12、目标层物元评估K j ( G ) = Σ h = 1 h λ h × K j ( v h ) ]]> 公式(19)式中,Kj(G)为对于j个节典域的目标层评估结果集合,G为目标层物元,λh表示第h个项目的权重,Kj(vh)表示该指标的关联度;步骤13、运行状态等级的确定K j 0 ( P ) = max K j ( P ) ]]> 公式(20)式中,j=(1,2,…,m),j0为待评物元所属的状态等级;步骤14、确定特性指标状态等级趋势,关联度的大小能够反映该对象符合标准对象等级的程度,其值越大,符合的程度越高,令K j ‾ ( N ) = K j ( N ) - min j n K j ( N ) max j m K j ( N ) - min j m K j ( N ) ]]> 公式(21)j * = Σ j m j · K j ‾ ( N ) Σ j m K j ‾ ( N ) ]]> 公式(22)式中,j*为N的级别变量特征值,N为断路器状态评估的等级,如j*-j0为正值,则表示从j0等级向下一等级的趋势程度;如为负值,则表示从j0等级向上一等级的趋势程度。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工业大学,未经沈阳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110237867.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检测宫颈癌的多肽、检测器件和检测试剂盒
- 下一篇:比伐卢定的制备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G06 计算;推算;计数
G06F 电数字数据处理
G06F19-00 专门适用于特定应用的数字计算或数据处理的设备或方法
G06F19-10 .生物信息学,即计算分子生物学中的遗传或蛋白质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或系统
G06F19-12 ..用于系统生物学的建模或仿真,例如:概率模型或动态模型,遗传基因管理网络,蛋白质交互作用网络或新陈代谢作用网络
G06F19-14 ..用于发展或进化的,例如:进化的保存区域决定或进化树结构
G06F19-16 ..用于分子结构的,例如:结构排序,结构或功能关系,蛋白质折叠,结构域拓扑,用结构数据的药靶,涉及二维或三维结构的
G06F19-18 ..用于功能性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的,例如:基因型–表型关联,不均衡连接,种群遗传学,结合位置鉴定,变异发生,基因型或染色体组的注释,蛋白质相互作用或蛋白质核酸的相互作用
G06F 电数字数据处理
G06F19-00 专门适用于特定应用的数字计算或数据处理的设备或方法
G06F19-10 .生物信息学,即计算分子生物学中的遗传或蛋白质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或系统
G06F19-12 ..用于系统生物学的建模或仿真,例如:概率模型或动态模型,遗传基因管理网络,蛋白质交互作用网络或新陈代谢作用网络
G06F19-14 ..用于发展或进化的,例如:进化的保存区域决定或进化树结构
G06F19-16 ..用于分子结构的,例如:结构排序,结构或功能关系,蛋白质折叠,结构域拓扑,用结构数据的药靶,涉及二维或三维结构的
G06F19-18 ..用于功能性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的,例如:基因型–表型关联,不均衡连接,种群遗传学,结合位置鉴定,变异发生,基因型或染色体组的注释,蛋白质相互作用或蛋白质核酸的相互作用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