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系统接收端相位噪声的校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77818.2 | 申请日: | 2009-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85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周世东;张秀军;许鹏;肖元章;王京;肖立民;周春晖;李云洲;杨海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7/26 | 分类号: | H04L27/26;H04L27/38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罗文群 |
地址: | 1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系统接收端相位噪声的校正方法,属于无线数据传输领域,本方法每隔若干个数据OFDM符号放置一个导频OFDM符号。在导频符号中,接收端根据导频子载波上的接收信号和发送端的导频,得到当前符号的信道矩阵,作为后续数据符号的基准信道矩阵。在数据符号中,接收端根据预留子载波上的接收信号和发送端的预留信号,得到当前符号的信道矩阵,将其与导频符号处的信道矩阵相比,得到收发相位噪声平均值的联合矩阵。再从中分离出收发相位噪声的平均值向量,得到对收发相位噪声平均值的最终估计,根据收发相位噪声平均值的估计值,调整检测矩阵。本方法可同时估计并纠正发送和接收天线的相位噪声,改善系统性能。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线 正交 频分复用 系统 接收 端相 噪声 校正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接收端相位噪声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发送端,在发送数据过程中,在设定间隔的数据正交频分复用符号中放置一个导频正交频分复用符号,数据正交频分复用符号和导频正交频分复用符号中数据不为零的子载波为有效子载波;(2)上述发送端的第m根天线,在上述每个导频正交频分复用符号的N个有效子载波中选择n个有效子载波放置导频,放置导频后的有效子载波记为p1,p2,...,pn,其中,第pi个有效子载波上的导频P(pi)为
其中,Zp为设定的与N互质的正整数;(3)上述发送端的第m根天线,在上述每个数据正交频分复用符号的N个有效子载波中选择s个有效子载波放置预留信号,放置预留信号后的有效子载波为预留子载波,记为q1,q2,...,qs,其中,第qi个有效子载波上的预留信号Q(qi)为
其中,Zq为设定的与N互质的正整数;(4)上述发送端的每根天线对上述导频正交频分复用符号和数据正交频分复用符号进行反快速复立叶变换,再将变换结果发送到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系统接收端的接收天线上;(5)接收端对接收到的导频正交频分复用符号进行快速复立叶变换,估计当前导频正交频分复用符号在所有有效子载波上的信道矩阵,具体方法如下:(5—1)将接收到的全部有效子载波分为多个子带,使每个子带中包含多个连续的有效子载波;(5—2)分别计算当前子带内属于上述第m根发送天线的n个有效子载波处的信道估计值
其中,第pi个有效子载波上的信道估计值h m 0 [ p i ] = y 0 [ p i ] / P [ p i ] , ]]> y0[pi]为第pi个有效子载波上的接收信号;(5—3)上述信道估计值
为一向量,根据该向量中的第l个元素
以均方根误差E lm h 0 = Σ i = 1 n ( h lm 0 [ p i ] - a lm h 0 · p i - b lm h 0 ) 2 ]]> 最小为条件,用线性函数进行拟合,得到当前所述子带内所有子载波上的信道响应h lm 0 [ k ] = a lm h 0 · k + b lm h 0 , ]]> 其中,k为当前子带内的任一有效子载波的序号,参数
和
的表达式如下:a lm h 0 = Σ i = 1 n p i · h lm 0 [ p i ] 1 n · Σ i = 1 n p i · Σ i = 1 n h lm 0 [ p i ] Σ i = 1 n p i 2 - 1 n · ( Σ i = 1 n p i ) 2 ]]>b lm h 0 = Σ i = 1 n h lm 0 [ p i ] - a lm h 0 · Σ i = 1 n p i n ; ]]> (5—4)重复步骤(5—2)和(5—3),得到所有有效子载波上的第m根发送天线的道估计值
,...,
,...,
(5—5)重复步骤(5—2)—(5—4),得到所有有效子载波上的信道矩阵H0[1],...,H0[k],...,H0[N],H0[k]的第m列为上述第m根发送天线的信道估计值
(6)接收端对接收到的数据正交频分复用符号进行快速复立叶变换,估计当前数据正交频分复用符号在预留子载波上的信道矩阵,具体方法如下:(6—1)计算当前数据正交频分复用符号内属于上述第m根发送天线的s个预留子载波上的信道估计值hm[q1],...,hm[qi],...,hm[qs],其中,第qi个有效子载波上的信道估计值hm[qi]=y[qi]/Q[qi],y[qi]为第qi个有效子载波上的接收信号;(6—2)重复步骤(6—1),得到在预留子载波上的信道矩阵H[q1],...,H[qi],...,H[qs],其中,H[qi]的第m列为上述第m根发送天线的信道估计值hm[qi];(7)根据上述导频正交频分复用符号的信道矩阵H0与上述数据正交频分复用符号的信道矩阵H,按以下步骤计算出收发相位噪声平均值的联合矩阵Φ:(7—1)计算上述第m根发送天线在每个数据正交频分复用符号的联合矩阵Φ的第m列在s个预留子载波上的估计值φm[q1],...,φm[qi],...,φm[qn],其中,φm[qi]为一个向量,φm[qi]的第l个元素φ lm [ q i ] = h lm [ q i ] / h lm 0 [ q i ] , ]]> hlm[qi]为上述数据正交频分复用符号的第qi个有效子载波上的信道估计值hm[qi]的第l个元素,
为上述导频正交频分复用符号的第qi个有效子载波上的信道估计值
的第l个元素;(7—2)对上述联合矩阵Φ中第m列的估计值φm[q1],..,φm[qi],...,φm[qs]取算术平均,得到联合矩阵Φ中第m列的最终估计值φ ‾ m = 1 s · Σ i = 1 s φ m [ q i ] ; ]]> (7—3)重复步骤(7—1)和(7—2),得到收发相位噪声平均值的联合矩阵Φ,其中,Φ的第m列为上述最终估计值φm;(8)根据上述数据正交频分复用符号的收发相位噪声平均值的联合矩阵Φ,按以下步骤分离出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相位噪声平均值向量θ和
(8—1)对上述收发相位噪声平均值的联合矩阵Φ作奇异值分解,得到Φ=U∑VH,则左奇异矩阵U的第1列为接收端的相位噪声平均值向量
右奇异矩阵V的第1列为发送端的相位噪声平均值向量θ;或:(8—2)把上述联合矩阵Φ的第2列的每个元素除以第1列的相应元素,得到对第2根发送天线的相位噪声平均值的估计向量
再对其取算术平均θ ‾ 2 = 1 L Σ l = 1 L θ ^ 2 l , ]]> 其中,L为接收天线个数,
为
的第l个元素,(8—3)按步骤(8—2)对第3根到第M根发送天线分别进行同样操作,得到θ3,...,θM则发送端相位噪声平均值向量的最终估计值为θ=[1 θ2 ... θM];(8—4)把上述联合矩阵Φ的第1行的每个元素除以上述发送端相位噪声平均值向量θ的相应元素,得到对第1根接收天线的相位噪声平均值的估计向量
再对其取算术平均
其中,M为发送天线个数,
为
的第m个元素,(8—5)按步骤(8—4)对第2根到第L根接收天线分别进行同样操作,得到
则接收端相位噪声平均值向量的最终估计值为
或:(8—6)把上述联合矩阵Φ的第2行的每个元素除以第1行的相应元素,得到对第2根接收天线的相位噪声平均值的估计向量
再对其取算术平均
其中,M为发送天线个数,
为
的第m个元素,(8—7)按步骤(8—6)对第3根到第L根接收天线分别进行同样操作,得到
则接收端相位噪声平均值向量的最终估计值为
(8—8)把上述联合矩阵Φ的第1列的每个元素除以上述接收端相位噪声平均值向量
的相应元素,得到对第1根发送天线的相位噪声平均值的估计向量
再对其取算术平均θ ‾ 1 = 1 L Σ l = 1 L θ ^ 1 l , ]]> 其中,L为接收天线个数,
为
的第l个元素,(8—9)按步骤(8—8)对第2根到第M根发送天线分别进行同样操作,得到θ2,...,θM,则发送端相位噪声平均值向量的最终估计值为θ=[θ1 θ2 θM];或:(8—10)把上述联合矩阵Φ的任意一行作为发送端相位噪声平均值向量的最终估计值θ,(8—11)假设上述步骤中的发送端相位噪声平均值向量的最终估计值θ取自联合矩阵Φ的第l行,则对于联合矩阵Φ的任意一列,将其每个元素除以这一列的第l个元素,作为接收端相位噪声平均值向量的最终估计值
或:(8—12)把上述联合矩阵Φ的任意一列作为接收端相位噪声平均值向量的最终估计值
(8—13)假设上述步骤中的接收端相位噪声平均值向量的最终估计值
取自联合矩阵Φ的第m列,则对于联合矩阵Φ的任意一行,将其每个元素除以这一行的第m个元素,作为发送端相位噪声平均值向量的最终估计值θ;(9)根据上述发送端相位噪声平均值向量的最终估计值θ和接收端相位噪声平均值向量的最终估计值
按以下步骤计算检测矩阵:(9—1)根据下式计算第k个子载波上的等效信道矩阵H[k]:
其中,
表示以向量
为对角线元素的对角阵,diag(θ)表示以向量θ为对角线元素的对角阵;(9—2)根据下式计算第k个子载波上的接收检测矩阵:R ( k ) = H ‾ ( k ) · ( H ‾ ( k ) H ‾ ( k ) + σ n 2 I ) - 1 , ]]> 其中,
为接收端的第k个子载波上的高斯白噪声的功率,I为单位矩阵。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910077818.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