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粗精双角度传感器角度数据耦合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50315.6 | 申请日: | 2009-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15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谢仁飚;王跃明;姜紫庆;张明涛;张育;谢惜惜;刘银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B7/30 | 分类号: | G01B7/3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 英 |
地址: | 20008***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粗精双角度传感器角度数据耦合方法。对于使用单通道旋转变压器和单通道感应同步器的双传感器测角方案,该方法利用前后两次测量的相关性融合粗精角度数据,大大简化了粗通道与精通道的角度数据融合过程,而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粗通道温度漂移对耦合的影响。本发明可以应用在航天对地观测、气象预报等一些对扫描机构体积质量要求较高的场合,也可应用于工业伺服控制等领域。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粗精双 角度 传感器 数据 耦合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粗精双角度传感器角度数据耦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约定零点约定:某位置为零点,要求该位置精通道感应同步器测量值β接近0.5°,粗通道旋转变压器测量值α=γ0,γ0为一定值,γ0的值不同,约定的零点也不同,并不影响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约定该点为零点,每次开机先寻此零点,并假定零点为第一次粗精角度数据融合的结果,即Angle(0)=0;B三段求解将每1°分成Sectα、Sectβ、Sectγ三段,各段取值区间分别为:Sectα=[0~1/3°)Sectβ=[1/3°~2/3°)Sectγ=[2/3°~1°)利用两次测量的相关性融合角度数据,其融合方法如下:步骤I:已知Angle(0)=0,第k次测量结果为α(k)、β(k),第k+1次测量结果为α(k+1)、β(k+1);步骤II:假定由α(k)、β(k)可融合出Angle(k);步骤III:情况①,如果β(k)∈Sectα,且β(k+1)∈Sectα,则可判定β(k)、β(k+1)在同1°内,那么有:Angle(k+1)=Angle(k)+β(k+1)-β(k);情况②,如果β(k)∈Sectα,且β(k+1)∈Sectβ,则可判定β(k)、β(k+1)在同1°内,那么有:Angle(k+1)=Angle(k)+β(k+1)-β(k);情况③,如果β(k)∈Sectα,且β(k+1)∈Sectγ,则可判定β(k)、β(k+1)不在同1°内,此时有:Angle(k+1)=Angle(k)+β(k+1)-β(k)-1°;情况④,如果β(k)∈Sectβ,不管β(k+1)处在Sectα、Sectβ或Sectγ,都有:Angle(k+1)=Angle(k)+β(k+1)-β(k);情况⑤,如果β(k)∈Sectγ,且β(k+1)∈Sectα,则可判定β(k)、β(k+1)不在同1°内,此时有:Angle(k+1)=Angle(k)+β(k+1)-β(k)+1°;情况⑥,如果β(k)∈Sectγ,且β(k+1)∈Sectβ,则可判定β(k)、β(k+1)在同1°内,那么有:Angle(k+1)=Angle(k)+β(k+1)-β(k);情况⑦,如果β(k)∈Sectγ,且β(k+1)∈Sectγ,则可判定β(k)、β(k+1)在同1°内,那么有:Angle(k+1)=Angle(k)+β(k+1)-β(k);上述公式中:angle(k)为第k次粗精角度数据融合的结果,α(k)为第k次粗通道旋转变压器测量值,β(k)为第k次精通道感应同步器测量值。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910050315.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