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隔离方法的“软错误”抑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64144.3 | 申请日: | 200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22035A | 公开(公告)日: | 2007-08-22 |
发明(设计)人: | 罗嵘;何苦;陈亦波;杨华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11C11/412 | 分类号: | G11C11/412;G11C11/41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4北京市1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基于隔离方法的“软错误”抑制电路属于高可靠性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其特征在于将电路中敏感节点之间用可控的传输门加以隔离,从而隔离“软错误”的传输途径,有效地抑制了“软错误”的发生。因此降低了“软错误”发生的可能性。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隔离 方法 错误 抑制 电路 | ||
【主权项】:
1.基于隔离方法的“软错误”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针对SRAM单元,含有由两个反相器(INV2)、(INV1)构成的反馈存储环路;第1传输门,由NMOS管(M1)、PMOS管(M2)构成,该(M1)管、(M2)管的漏极互连后接反相器(INV2)的输出端(A),该(M1)管的栅极接位线的控制线BL,该(M1)管、(M2)管的源极相互连接后接在反相器(INV1)的输入端(A’),该(M2)管的栅极接地。第2传输门,由PMOS管(M3)、NMOS管(M4)构成,该(M3)管、(M4)管的漏极互连后接反相器(INV2)得输入端(C’),该(M3)管的栅极接在位线的控制线BL,该(M3)、(M4)管的源极相连后接反相器(INV1)的输出端(C),该(M3)管的栅极接地。在访问状态下,由位线选通送入的控制信号使得各传输门导通,数据被正常存入。在保持状态下,各传输门的NMOS管关闭,PMOS管导通,若两个反相器的输出端被中子击中,漏源极间电流ID,LIN即为中子打击下的冲击电流,用下式表示。 其中,VGS为栅源间电压;Vth为CMOS晶体管阈值电压;W、L为CMOS晶体管截面的宽和长度;VDS为漏源间电压;kn′为工艺特征参数;选择VGS、Vth和W/L,使中子打击得冲击电流ID,LIN减小,抑制了宇宙射线粒子打击到CMOS晶体管沟道上引发的以“软错误”为特征的电路功能的暂时异常的现象。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0710064144.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