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
主分类
A 农业
B 作业;运输
C 化学;冶金
D 纺织;造纸
E 固定建筑物
F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
G 物理
H 电学
专利下载VIP
公布日期
2023-10-24 公布专利
2023-10-20 公布专利
2023-10-17 公布专利
2023-10-13 公布专利
2023-10-10 公布专利
2023-10-03 公布专利
2023-09-29 公布专利
2023-09-26 公布专利
2023-09-22 公布专利
2023-09-19 公布专利
更多 »
专利权人
国家电网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上海交通大学
更多 »
钻瓜专利网为您找到相关结果10个,建议您升级VIP下载更多相关专利
  • [发明专利]光伏瓦片-CN200980145451.1无效
  • C·G·E·南丁格勒;李伟雄;郑文浩;吴瑞明 - 龙源有限公司
  • 2009-09-11 - 2011-12-07 - E04D13/18
  • 光伏瓦片(10)包括承载瓦片(12)和光伏瓦片(14),光伏瓦片(14)被支撑在形成于承载瓦片(12)的第一侧(18)上的凹口(20)中。通孔电端子(28)和(30)被提供到承载瓦片(12)上,并与光伏电池(14)电连接。盖板(16)覆盖在光伏电池(14)上并被密封到承载瓦片(12)上。光伏瓦片(10)的外观被制成为模拟用于覆盖屋顶的石瓦或木瓦。
  • 瓦片
  • [发明专利]太阳能发电板-CN200980146987.5无效
  • C·G·E·南丁格勒;李伟雄;郑文浩;吴瑞明;洪德伟 - 龙源有限公司
  • 2009-09-11 - 2011-10-19 - H01L31/048
  • 太阳能面板(400)包括:基底瓦片(100)、多个光伏瓦片(10)、连接系统(200)、用于每个光伏瓦片(10)的一个或多个电旁路装置(42)。每个光伏瓦片(10)包括一个或多个电连接到一起而形成光伏电池电路(40)的光伏电池(12)。连接系统(200)由基底瓦片(100)支撑或支撑在基底瓦片(100)上,并使光伏瓦片(10)两个一组或多个一组地电连接到一起,且将光伏瓦片(10)机械地耦合到基底瓦片(100)上。至少一个旁路装置(42)被并联到光伏电池电路(40)中的一个或多个光伏电池(12)组成的一组光伏电池上。当跨越该组光伏电池的输出电压低于预定的阈值电压时,每个旁路装置(42)为光伏电池电路(40)提供跨越该组光伏电池(12)的电流通路。
  • 太阳能电板
  • [发明专利]基底瓦片-CN200980145261.X无效
  • C·G·E·南丁格勒;李伟雄;郑文浩;吴瑞明 - 龙源有限公司
  • 2009-09-11 - 2011-10-12 - H01L31/048
  • 基底瓦片(100)包括:衬底(102),具有第一表面(104);以及电连接系统(200),由衬底(102)支撑。电连接系统包括多个导电柱状物(204)。每个柱状物(204)从基底瓦片(100)的底部表面(112)朝衬底(102)的第一表面(104)延伸。每个柱状物的自由端部(206)电连接并机械地连接到光伏瓦片。电连接系统(200)包括将柱状物(202)电连接在一起的导电体(200)。
  • 基底瓦片
  • [发明专利]风能系统-CN200980145260.5无效
  • C·G·E·南丁格勒;洪德伟;郑文浩;吴瑞明;李君 - 龙源有限公司
  • 2009-09-11 - 2011-10-12 - F03D1/04
  • 一种风能系统(10)包括在相对端有开口(14a)和(14b)的风洞模块(12)。尽管风洞模块(12)的横截面积从开口(14a)和(14b)向管道模块的中间部分(16)减小,但开口的横截面积基本相同。中间部分(16)的横截面积基本不变。一个或多个具有相同或不同数量叶片的风力涡轮安装在风洞中或临近中间部分(16)。中间部分(16)是可弯曲的以使模块(12)贴合于任何斜度的屋顶(20)。
  • 风能系统
  • [发明专利]电连接系统-CN200980145262.4无效
  • C·G·E·南丁格勒;李伟雄;郑文浩;吴瑞明;洪德伟 - 龙源有限公司
  • 2009-09-11 - 2011-10-12 - H01L31/05
  • 一种电连接系统(200)包括轨(202)和安装到该轨(202)上的多个导电柱(204)。轨(202)采用管子或者棒的形式,在其两端配置有互补的电连接器(208)和(210)。每根柱(204)通过短的横向连接件(205)耦合到轨(202)上。每根柱(204)的自由端(206)上配置有接头(216)以便于和通孔电端子实现机械和电连接。可以将多对轨(202)肩并肩地布置用以形成标称的正极和负极轨,其中轨(202)的上的柱相互交错并相互对准。
  • 连接系统
  • [发明专利]风能转换系统-CN200810128472.X无效
  • 克里斯托弗·G·E·奈廷格尔 - 龙源有限公司
  • 2008-07-01 - 2009-04-15 - F03D3/00
  • 一种用于建筑物的风能转换系统(10),包括一个或多个风力转子(12)、涡轮(12)安装在其上的具有第一斜度的斜屋顶结构(14)和支撑在斜屋顶结构(14)上处于涡轮(12)上方的盖(16)。盖(16)具有小于第一斜度的第二斜度。盖(16)和屋顶结构(14)一起形成风通道(28),以引导风流过涡轮(12)。对于每个涡轮(12)还设置有整流罩(34)。每个整流罩(34)围绕相应的涡轮(12)的上部。整流罩(34)具有空气动力形状,并配置成会聚空气流过或穿过各自的涡轮(12)的风力转子(30)。整流罩(34)沿垂直方向在盖(16)和屋顶结构(14)之间延伸。
  • 风能转换系统
  • [发明专利]基于屋顶的能量转换系统-CN200810131521.5无效
  • 克里斯托弗·G·E·奈廷格尔 - 龙源有限公司
  • 2008-07-16 - 2009-04-15 - E04D13/18
  • 一种用于带有屋顶(13)的建筑物(12)的基于屋顶的能量转换系统(10),包括屋顶框架(14)和多个太阳能转换瓦片组件。太阳能转换瓦片组件可包括在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光电瓦片组件(100)和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的热瓦片组件之间的选择。两种瓦片组件具有大致相同的外观,以便在在同一屋顶结构上放置在一起时视觉上不可区分。能量转换系统还可合并水电系统(200),其构造为将从屋顶结构流下的雨水的动能转换成电能,以及风能转换系统(300),其将运动空气的动能转换成电能。电能管理系统(20)可设置为接收来自瓦片、水电系统和风能转换系统的电能。该管理系统合并电池并包括连接系统(30),以使得由系统产生的能量传输到供电网。
  • 基于屋顶能量转换系统
  • [发明专利]光电瓦片组件-CN200810131519.8无效
  • 克里斯托弗·G·E·奈廷格尔 - 龙源有限公司
  • 2008-07-16 - 2009-04-15 - E04D13/18
  • 一种光电瓦片组件(10),包括具有至少一个坚固区域(14)的底部瓦片(12),机械紧固件被驱动穿过该坚固区域以将底部瓦片紧固到下层屋顶结构。组件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覆盖瓦片(16),每个都具有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光电池(18)。覆盖瓦片通过电连接柱(22)机械连接并电连接至相应的底部瓦片。柱支承在底部瓦片内并具有第一端(24),该第一端与覆盖瓦片的各输出端子(20)接触并提供与其的电连接。此外,第一端穿过覆盖瓦片,以提供覆盖瓦片与底部瓦片的机械连接。每个柱还具有第二端,其电连接至电连接管(28),以有助于覆盖瓦片与电力管理系统电连接。管设置有在相对轴向端处的电连接器(76、78),以实现与相邻组件中的相邻管电连接。
  • 光电瓦片组件
  • [发明专利]电连接系统-CN200810131520.0无效
  • 克里斯托弗·G·E·奈廷格尔 - 龙源有限公司
  • 2008-07-16 - 2009-04-15 - H01R4/60
  • 一种用于在第一和第二装置间提供电连接的电连接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电连接柱和一个或多个电连接管。每个柱具有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其中第一端构造为与诸如光电池的第一装置电连接。每个管具有开口以接收相应柱的第二端并提供与其的电连接。第一和第二端连接器设置在连接管的相对轴向端,以实现相邻管间的端对端的电连接。开口包括纵向沟槽和多个次级沟槽。每个次级沟槽包括沿周向延伸的第一长度、沿轴向延伸的第二长度和电接触件的圆形部。为了连接柱与管,管定向使得柱的端部与沟槽对准。管随后轴向地滑动,使得柱的端部位于沟槽中且位于管的内部,邻近沟槽的各个第一长度。随后管绕其纵向轴线旋转并轴向地滑动以最终将端部定位在圆形部中。
  • 连接系统
  • [发明专利]水力发电系统-CN200810128471.5无效
  • 克里斯托弗·G·E·奈廷格尔 - 龙源有限公司
  • 2008-07-01 - 2009-04-15 - F03B13/00
  • 一种将流过屋顶的水动能转换成电能的水力发电系统,包括具有转子的涡轮机和设在落水管中的发电机。落水管的上端接收由水槽流出屋顶的水。落水管的通道从上端延伸到各出口。每个出口引导水流到转子,使转子沿相同方向旋转。通道使最初进入落水管的水流过通道并流出出口。大雨时,通道溢流到通道中而后流出出口,以驱动转子。调节蓄水池设在落水管上端,给流过通道的水提供受控稳定流动。蓄水池有直壁,设有下出口和上出口。聚在池中的水处于出口下的水平时,水由第一出口流到通道。若池中雨水量充分增加,水最终流过第二出口流入通道,提供额外压力以驱动涡轮。若池中水位以足够大的速度增加,超过水流出出口的速度,水溢出壁而向下流入第二通道。
  • 水力发电系统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400-8765-105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