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气雾吸收器无效
申请号: | 99228301.9 | 申请日: | 1999-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375369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4-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宁 |
主分类号: | B01D53/053 | 分类号: | B01D53/053 |
代理公司: | 淮阴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谢观素 |
地址: | 223001 江苏省淮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吸收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气雾吸收器的结构。
常压下储存在容器内的一些易挥发溶液,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出的有害气体会污染环境,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保护周围环境,通常安装气雾吸收装置来吸收有害气体。目前,容器上安装的气雾吸收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采用两步操作,当容器需要排气时,要人工关闭容器排气管上的吸气口,让气体经过吸收介质;当容器需要进气时,则人工打开吸气口,防止吸收介质被虹吸到容器中,引起容器内的溶液被污染造成浪费,这种结构的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是存在操作频繁;二是经常发生吸气口误操作,致使吸收器不能吸收气体造成环境污染,或吸收介质被虹吸到容器中造成溶液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新型气雾吸收器,取消容器排气管上的吸气口,保证容器进气或排气过程匀通过吸收器进行,不需分步操作就能高效吸收有害气体,并且有效防止虹吸,避免吸收介质污染容器内溶液。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设有气雾进口、加料口、排气口、溢流口、排污口的吸收器,其腔体下部排污口上方设置横向的多孔支撑板将腔体分为上下腔室,一端与上腔室顶部连接的竖隔板分上腔室为进、排气两小室,竖隔板与多孔支撑板间留有间隙。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容器排气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容器吸气时的示意图
图中:1气雾进口、2加料口、3排气口、4溢流口、5排污口、6多孔支撑板、7竖隔板、8进气室、9排气室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法:
多孔支撑板6位于吸收器腔体下部,分腔体为上下腔室,一端与上腔室顶部连接的竖隔板7分上腔室为进气室8、排气室9,竖隔板7的另一端与多孔支撑板6同留有间隙,进气室8的顶部开有气雾进口1,加料口2、排气口3位于气雾吸收器排气室9的顶部,溢流口4位于排气室9的侧面,排污口5位于吸收器下腔侧面。
竖隔板7的长度,溢流口4的标高和小室上方的预留空同是通过计算确定的,确保自动破坏虹吸现象,增加吸收表面积的填料填充在多孔支撑板6上,防止堵塞排污口5。
将气雾吸收器安放在基础平台上,再将盛有挥发性液体的容器的排气口用管道连接到气雾吸收器的进气口1,吸收介质经加料口2加到溢流口4以下。容器需要排气时如图2所示,左侧的液体被下压,有害气体经过填料层均匀分配后被介质吸收,同时填料层上残留介质对气体也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容器需要吸气时如图3所示,在微量负压作用下,右侧液位被下压,左侧有一定空间保证液位不会继续上升,防止吸收介质进入容器污染溶液。
本实用新型确保容器在进气、排气过程中均通过吸收器进行,自动破坏虹吸现象,使用过程中除更新吸收介质外不需对设备进行任何操作,是目前吸收装置的理想替代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宁,未经李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283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