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台制冷压缩机均油自控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9109589.8 | 申请日: | 1999-07-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711C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01 |
| 发明(设计)人: | 石文星;彦启森;江亿;李先庭;朱颖心;邵双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5B49/02 | 分类号: | F25B49/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 压缩机 自控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压缩机的均油装置,特别是多台制冷压缩机的均油自控装置。
(二)背景技术
在制冷系统中,压缩机工作时,必定有一少部分冷冻油回连续不断地从气缸中与制冷剂一起被压出,进入制冷系统的管路及冷凝器和蒸发器中。当冷冻油不能连续地返回压缩机时,一定会造成压缩机油面下降,乃至冷冻油枯竭,出现压缩机缺油烧毁现象。所以保证冷冻油源源不断地返回压缩机是制冷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在只有一台压缩机的氟里昂制冷系统中,只要采用必要的措施,如采用合理的管路设计,系统各部位形成稳定的油量分布后,冷冻油会顺利地通过压缩机吸气管返回曲轴箱,使压缩机保持正常工作油面。而在负荷变化宽的氟里昂制冷系统中,使用单台压缩机仅采用启停控制和能量调节措施往往不能适应负荷剧烈变化的需要。所以将多台压缩机并联使用在同一制冷系统中,不仅可以拓宽制冷系统的容量范围,降低启动电流,延长压缩机的使用寿命,还能大幅度地简化系统,降低投资成本。但是,在同一制冷系统中使用多台压缩机并联,存在着冷冻油能否顺利返回各台压缩机的问题。为此,日本的Mitsuo Ogawa etc.在1995年的松下技术报告,Vol.41,No.5oct.P507中发表了“大容量并联空气调节方法”。它是在两台压缩机壳体间连接有管径较大的均油管和管径较小的均油管,同时在每台压缩机的排气管上增设一个油分离器,大部分冷冻油经油分离器分离后,通过减压毛细管流回压缩机吸气管,以减少进入系统管路及蒸发器的油量,而使各压缩机间均油。采用这种均油方法的缺点是:当压缩机多于两台时,各压缩机间连接粗大的均油管和均压管,不仅会给生产、运输带来麻烦,维修、更换配件带来极大不便。而且当两台压缩机体积不同时,为保证油面一致,要求压缩机的安装高度也不一致,这样给安装又带来困难。另外,日本的KunieSekigami,Kouji Nagae.在1995年的冷冻杂志Vol.70,No812Jun.P628中发表了“带有多个室内、外单元的大容量W型楼宇空调系统”。它是在各压缩机排气管上设置油分离器,油分离器再与设置的电磁阀相接而形成油路平衡管,再通过压缩机内设置油面传感器来信息控制电磁阀的开闭,以控制冷冻油油面。当压缩机富油时,对应电磁阀关闭,缺油时开启,前油分离器中的冷冻油将向后压缩机供油,反之亦然。采用此种均油方法的缺点是:需要对制造商提出压缩机内设置油面传感器要求后才能实现,同时需要与电磁阀配合使用,其可靠性取决于油面传感器和电磁阀的品质,因而使成本大幅度提高。
(三)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成本低的多台制冷压缩机均油自控装置。它不仅生产制造容易,运输、维修、更换配件方便,而且对压缩机安装吴任何特殊要求。
为了达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如下方式实现:多台制冷压缩机均油自控装置,它是由多台机壳内为高压油的压缩机及各压缩机所配带的油分离器、单向阀、节流器、贮油包组成。其结构特点是,所述各压缩机的壳体上设有出油口并与所设进口相接,各贮油包的出口交错分别与所设均油管一和均油管二相接。各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油分离器相接,油分离器的上出口与单向阀进口相接,各单向阀的出口与去冷凝器的排气管相接,各油分离器的下出口与节流器进口相接,来自蒸发器的吸气管与各自压缩机的吸气口相接并引出接管,各节流器出口与各接管相接。各接管交错分别与均油管二和均油管一相接,均油管二设有充油口。各接管与均油管一或者均油管二连接段设有节流器。
本发明由于采用上述各元件、部件的组合结构及连接关系,在不增设油面传感器、电磁阀的情况下,仅用管道、节流器等无运动部件,可使多台制冷压缩机自动均油。与现有技术相比,它不仅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维修、运输、更换配件方便,对压缩机安装无特殊要求的特点。而且几乎不增加成本。适用于多台、不同形式、不同大小的制冷压缩机之间的均油。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是本发明的结构连接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095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模制卡头
- 下一篇:STP机的SCCP控制处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