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设备的鼓风机无效
| 申请号: | 98109302.7 | 申请日: | 1998-05-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224123A | 公开(公告)日: | 1999-07-28 |
| 发明(设计)人: | 崔元硕;具亨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04D25/08 | 分类号: | F04D25/08;F04D29/68 |
| 代理公司: | 柳沈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景刚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设备 鼓风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设备,更为具体地说,涉及一空调设备的一种鼓风机,能够减少发生在一导管的后板与一风扇之间的间隙中的噪音。
一般,一空调设备是一种用于保持室内空气于最佳状态之下的设备。这种空调设备发挥作用,把室内空气调节到适于人类各种活动的温度、湿度和气流,同时除去诸如夹带在室内空气之中的灰尘等异物。在这些功能之中,空调设备的主要功能是把室内温度保持在最佳状态之下。
一种常用的空调设备包括一压缩机、一冷凝器、一毛细管和一蒸发器,并可借助于一再地经过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和气化器这一循环流通的冷冻剂的热交换而调节室内温度。
这种冷冻循环粗略地说明如下。
首先,一种冷冻剂在压缩机之中经受压缩,转变为高温和高压的气态,并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气体冷冻剂随着它与周围大气或冷却水从事热交换而转变为一种常温和高压的液化冷冻剂。在冷凝器之中的高压液化冷冻剂现在当经过毛细管时会丧失其压力。冷冻剂变成一种易于予以气化的低压冷冻剂。因此,当低压冷冻剂经过气化器时,它就在吸收周围热量的同时发生气化。已气化的冷冻剂,亦即气体冷冻剂,流进压缩机,而整个过程一再重复。
这种空调设备配有一鼓风机,用于从气化器强制性地鼓吹冷气以提高热交换效率。
图1是一种其中配置一鼓风机的常用空调设备的一分解透视图;
如图1所示,一鼓风机1包括一导管10和一风扇20,并配置在一气化器2的后部。导管10具有一前板11、一后板12和一用于引导由风扇20鼓吹的气流的涡卷壁板13。一马达(未画出)用于驱动风扇20,装设在导管10后板12的后部。马达的转轴穿进导管10的后板12,以便联接于风扇20。风扇20由于启动马达而转动。
因而,室内温暖空气通过一前壳3的一前栅3a被吸进气化器3并由气化器2予以冷却。冷风通过导管10的一吸入口14被吸进风扇20。吸进的空气在图2A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上沿着涡卷壁板13被吹出,并通过一排出口15和一制成在前壳3表面上的排出段3b。为参照起见,以数字4表明一后壳。
此时,如图2B所示,为了防止转动的风扇20和导管10的后板12彼此干涉,风扇20间隔开导管10后板12一个大约5至10毫米的间隙。
不过,由于间隙的存在,转动的风扇20与导管10后板12之间的某种剪切应力会导致摩擦损失,并由此产生噪音。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设备鼓风机,能够减少在风扇与导管后板之间的间隙中产生的摩擦损失所造成的噪音。
为达到上述目的,符合本发明的一种空调设备鼓风机包括一导管,具有一前板、一后板和一用于导引气流的涡卷壁板。前板制有一吸入口,而一排出口设置在前板与后板之间的上部。一风扇装设在导管之内,以便把通过吸入口吸进的空气吹向排出口。导管具有噪音防护件,用于防止产生在后板与风扇之间间隙之中的摩擦噪音发向排出口。
最好是,噪音防护件制成一沿着风扇周边的圆弧形状,从涡卷壁板的一截止点朝向导管后板上的排出口侧。
还有,噪音防护件突出的高度对应于风扇与导管后板之间的间隙。
因此,由于摩擦损失所产生的噪音得以减少,并得以防止其发向室内,从而获得显著的降噪效果。
以上目的和各项优点通过参照附图较为详细地说明优选实施例会更为显而易见,附图中:
图1是一种常用的空调设备的透视图;
图2A是示于图1的空调设备的一鼓风机的前视图;
图2B是示于图2A的鼓风机的平面视图;
图3A是符合本发明的一种空调设备鼓风机的前视图;以及
图3B是示于图3A的鼓风机的平面视图。
此后,本发明的一项优选实施例将参照附图较为详细地予以说明。
图3A是符合本发明的一种空调设备鼓风机的前视图,而图3B是示于图3A的鼓风机的平面视图。在图3A和3B中,同样的一些数字用来指明图1至2B之中那些同样的构件。
如图3A和3B所示,一鼓风机1包括一导管10和一装设在导管10之内的风扇20。
导管10具有一前板11、一后板12和一涡卷壁板(scroll wall)13。前板11制有一空气吸入口14,而一在前板11与后板12之间的上部敞开部分制成为一排出口15。
导管10的后板12配有一噪音防护件16,以便防止在风扇20与后板12之间的间隙中所产生的噪音发向排放口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未经三星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093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