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屋脊瓦盖及琉璃瓦结构的基本组成屋顶的构件无效
申请号: | 97231421.0 | 申请日: | 199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319471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5-19 |
发明(设计)人: | 陈礼桂 | 申请(专利权)人: | 千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D13/00 | 分类号: | E04D13/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滕一斌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市***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屋脊 琉璃瓦 结构 基本 组成 屋顶 构件 | ||
本实用新型有关建筑上使用的屋脊瓦盖及琉璃瓦结构的基本组成屋顶的构件,是指一种以单一浪瓦板结构即可相互搭接组合,并配合可应用不同屋脊分水的调整式瓦盖,而达到简单、经济、实用及操作便利,使组合后,其屋顶完全密封,免除现有技术需以三种以上不同模具制作不同位置的浪瓦体及不同屋脊分水用的瓦盖。
目前用于覆盖屋顶的建材,自传统上的石棉瓦、塑胶瓦、红泥浪板、玻璃纤维浪板、镀锌铁皮等产品,虽其具质轻的特点,但不防热、寿命短、不美观、不耐飓风吹袭等缺点,且无法与建筑外观相搭配;另有以传统水泥瓦、窑烧红瓦、琉璃瓦做为屋顶的建材,其虽具有装饰及增进建筑物外观美感,然而,其材质重且易碎无法承受外力撞击,必须增加覆瓦支撑重量的结构强度,工程复杂,及加上粘接材的水泥,日久经日晒雨淋,接缝处水泥易产生裂缝,当雨势过大或持续降雨,将造成屋脊及瓦缘部位漏水,且此项工程需求大量人工及专业技术,工程费时成本又高。
况在传统屋瓦O以衔接方式下,对于与屋脊盖片D的组合(图3E),在其间所形成的缝距间塞以小瓦片或砖石Y,用如水泥的贴隙料W粘合,如此一来,经一段时间的日晒雨淋下就会产生裂缝,尤甚者逢遇暴风雨来袭时,即会造成屋脊及瓦缘部份渗水的不良现象。
近年来,发展出以F·R·P制成的玻璃纤维瓦,其较石棉瓦为轻,结构牢固安全,瓦面预设成型整齐美观、不褪色、耐腐蚀、抗老化、不吸水、防热,故目前已有厂商将板瓦、简瓦、屋脊瓦盖预铸成型应用于组合屋顶之用,如将数片浪瓦预铸成型(参阅图1、2、3F、3G),其包括有下浪瓦体A,用以与屋脊盖片D连设的上浪瓦体C及位于其间衔接上下浪瓦体的中浪瓦体B构成,藉浪瓦体的前檐E及防水墙F,进行前后左右的搭接,由此种设计可知其缺点为:
一、需有三种不同上、中、下浪板体及因分水角度不同又区分数种屋脊盖板的基本组件构成,方能进行屋顶的组装,是需要四种以上模具,以高科技S·M·C热压钢模而言,一种模具即约需数百万元,成本高,颇不经济,故无法以机器大量生产。
二、因浪板体各形态不同,不仅互换性低,构造复杂,施工组装困难度高,如工厂送货,因疏忽送错瓦体构件时,工地现场即无法进行工程作业,且也增加了仓管费用。
三、在左、右、前、后浪瓦体衔接时的四片搭接的状态下,因有侧边防水墙J的功能设计(如图1A),为避免搭接缝隙X的产生(图1P),故须于搭接处端角截切形成一缺口K,使与上片浪瓦体B1得以获致衔合效果,再以贴隙料W如涂补防水矽利康、柏油毯以达贴隙防水的目的,不仅费工耗时,成本亦提高,颇不经济;又因左、右浪瓦体A1,A2的防水墙F1、F2将呈叠置状(如图1B的A-A′及图2D所示),如此,外观呈现相叠的间距R,有失整体景观美感的缺点外,亦易形成缝隙X而令外来的蚊、蝇、蟑螂等昆虫及雨水、灰尘侵入,尤因以搭接方式组合,故在飓风吹袭下,易受破坏或被吹掀起来,是最令业者担心的。
四、且屋脊盖片D乃呈一定形状(如图3F、3G),而是同位于上浪瓦体C端边平板G上,因建筑物屋脊斜度有4-8分水的不等的设计(约22度-45度),故该屋脊盖片D需依建筑师或业主设计的屋脊分水分别开模制作如图3F、3G所示,在不同分水的设计,就需依屋脊盖片D与上浪瓦体端边平板G的变化,而就需另行开模制作不同角度的上浪瓦体,才能符合屋脊盖片与上浪瓦体平整性,在组装上虽较传统瓦片搭建速度快,但却是利用此种组合屋顶建筑上成本居高不下的主因。因为此种组合式屋顶所设计的结构成本高,使用上不尽理想,不为业界大量采用。目前另有一改进作法,如图2所示,将四片衔接的端角,将前檐E前进一瓦片位置与下浪瓦体A搭接,并以平板面H相互以螺丝I螺固,虽可较具密合坚固性,防水性较佳,但仍旧有缝隙X产生,左、右、前、后瓦体接缝重叠部位,明显隆突,整体美观性亦有瑕疵,其屋脊盖片D亦为固定样态,故若遇不同屋脊分水设计时,必须另外开模制作适合分水角度的屋脊瓦盖,使屋脊瓦盖与上浪瓦体达到平整性。此种设计,仍旧脱不了成本高,组装元件多,仓储管理作业繁复的缺点。
须以三种浪瓦体的初始设计方式,是为了能表达整体美观,及配合屋脊盖片组合的使用方式,故业界袭用迄今,但需求大量人工,生产成本愈来愈高昂。
有鉴上述缺点,设计入凭其多年组合建筑物的制造、装配的经验,潜心研究,反复实验测试,终于开发出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千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千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314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