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综放面用输送机机头、机尾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7231240.4 | 申请日: | 1997-1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324286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6-16 |
| 发明(设计)人: | 胡万昌;曹铁生;朱凤志;邱开坤;刘玉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E21F13/00 | 分类号: | E21F13/00 |
| 代理公司: | 煤炭工业部煤炭科学研究院专利事务部 | 代理人: | 蔺素珍 |
| 地址: | 1000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综放面用 输送 机头 机尾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煤矿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简称综放面)用输送机机头、机尾装置。有电机、传动装置、链轮和底托架。
在煤矿综放面的两端布置有前后两台输送机机头机尾装置,与其配套使用的设备有转载机、端头支架(或单体支柱和顶梁)及过渡支架。由于综放面两端设备多、空间小,因此两端设备的布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煤炭的回收率和工作面的推进速度等。而输送机机头、机尾装置的结构对布置的合理性起着重要的作用。现有的输送机机头、机尾装置有电机、传动装置、链轮和底托架。电机和传动装置安装在链轮的一侧,电机位于链轮之后,通过传动装置带动链轮转动。电机和链轮的中心线有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两种结构形式。综放面用的两台输送机机头、机尾装置可以是上述两种形式的任何一种。图1所示的两台输送机机头、机尾装置均采用电机和链轮的中心线相互垂直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和布置需要使用过渡支架,由于过渡支架下面的设备多体积大,使得行人通道很小甚至没有,不利于安全生产。当使用大功率设备时,过渡支架设计困难,有时必须加大前后输送机间距,造成整个过渡支架加长。图2所示的两台输送机机头、机尾装置均采用电机和链轮的中心线相互平行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和布置虽然能取消过渡支架,但所需巷道断面较大,且不便使用端头支架。因此无法实现巷道的机械化支护,工作面两端巷道也无法放煤。降低了煤的回收率。图3和图4所示的输送机机头、机尾装置为电机和链轮的中心线相互平行和相互垂直的形式各一台。这种布置所需巷道断面较大,不便使用端头支架,并且还需使用过渡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综放面用输送机机头、机尾装置,这种装置可取消过渡支架,又便于使用端头支架。使综放面两端有较大的行人通道,还可以实现巷道机械化支护及巷道放煤。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
输送机机头、机尾装置的电机和传动装置安装在链轮的一侧,电机和链轮的中心线相互平行,将电机及传动装置安装在链轮的前上方,电机与链轮的中心线沿水平方向的距离为400~800mm,沿垂直方向的距离为300~700mm。
当使用端头支架时,为保持平衡,电机和传动装置可通过支座支撑在安装在端头支架底座上的支撑平台上。支座可在支撑平台上滑动。不使用端头支架时,将输送机底托架延伸到转载机下,并将底托架向电机一侧加宽,使机头、机尾装置保持平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
由于电机和传动装置的位置的改变,在与综采设备配套使用时,电机与转载机上下重叠布置。使综放面可取消过渡支架,并可在上下两巷使用放煤端头支架。
取消过渡支架,可在保证全工作面行人通道的前提下,减小工作面支架长度,提高支护强度,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浪费。
在工作面两端使用放煤端头支架,可实现两巷机械化支护、提高工作面推进速度及工作面两出口的安全性,还能有效提高煤炭回收率。
当不使用端头支架时,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减少工作面两端巷道的断面尺寸,减少掘进工作量及材料消耗,降低两巷维护及工作面支护难度。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图4是现有输送机机头、机尾装置及其在工作面端头的布置。
图5~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图5是本实用新型在工作面端头的平面安装布置图。图6是使用放煤端头支架时的安装布置图,图7是不用放煤端头支架时的安装布置图。图8是图7的俯视图。
下面将对本使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参见图5~图8。电机和传动装置在链轮的一侧,电机1布置在链轮5的前上方,通过传动装置中的联轴器2、行星减速器3及齿轮箱4带动链轮5。6是前部输送机,7是后部输送机。如图5所示,电机和链轮的中心线互相平行,两中心线沿水平方向的距离为700mm,沿垂直方向的距离为500mm。电机1位于转载机8的上方,重叠布置。电机和传动装置可通过支座10支撑在安装在端头支架12底座上的支撑平台9上。在电机和传动装置的下方与转载机8之间有约620mm的过煤空间。图7和图8中输送机机头、机尾的底托架11延伸到转载机8的下面,并向电机一侧加宽,使整个机头、机尾保持平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未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312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罐身缩颈反边装置的改良构造
- 下一篇:智能微孔滤尘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