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用自动升料校正机无效
申请号: | 97202480.8 | 申请日: | 1997-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281856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5-20 |
发明(设计)人: | 林昆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昆达 |
主分类号: | B21D43/00 | 分类号: | B21D4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东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高存秀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县三***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校正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用自动升料校正机,属于金属加工配套机械。
按金属加工为一传统产业,该产业历久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具有其他材料无法取代的优点,即以电器产品中所需的端子为例,即无法以塑料射出取代。
而金属加工中的冲压成型作业,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冲床,是常见的加工方式,且近年来随着电子或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自动化也引进这项冲压作业中,因此,自动冲床的连续冲压,可有效掌握产量与品质。
自动冲床作业,通常是藉成卷的金属料带,先置于一送料机上,而在操作时,料带经喂料至冲模,再予以冲压,如此周而复始。
而这种成卷金属料带,其大小将影响作业效率,若料带的长度过短,则将产生换料频繁、浪费工时,若料带太重,固可减省换料频繁的时间,但其供料时,则须动用大量人力,或推高机等,颇不方便。
已有的升料机如图1所示,为一梯形机架,并由两壁形成槽体,供容置成卷的料带,而其下方,则具一横杆,因此,当换料时,欲将上百公斤的成卷料带置入槽中,则须藉助堆高机,且料带的宽度不一,因此,难以作有效的定位,所以在放置后尚须花时间加以校正,这对目前人工费用高涨的制造业而言,实非良策。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双用自动升料校正机,该机与金属加工机械配套使用,可以不用堆高机,使料带能有效的定位,校正省时省力,极为方便。
实施本实用新型双用自动升料校正机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该机包括两机壁平行设置,形成其间壁槽,上方具一机杆横置连接,底部横设一可转动的机轮;一底架由设于机壁内侧底部的两底杆及横向连接底板形成冂字型,底板外侧则垂直连接一气压缸的缸轴,且底杆凹设杆凹;一撑轴为可转动的圆柱形,长度则对应于两底杆间的距离;藉成卷的料带滚入两机壁间,且撑轴横跨底杆,并使气压缸回缩,而使料带受撑轴的支撑并升高落于撑轴与机轮间作为升料;该机进一步包含两撑臂各设于机壁内侧,各由一设于机壁底部的固定臂藉支点枢接一活动臂,活动臂的端处,则开具臂孔;藉一撑架内撑于料带内径,活动臂的端处藉臂孔锁合于底杆,且撑架跨置于臂凹,并由气压缸回缩而使活动臂与固定臂呈拱起上升作为升料并免除撑轴的使用;还包括两校正板平行且对称为机杆贯穿,近中央部份具板孔并藉一螺杆贯穿,且该螺杆上具一啮合的杆头,藉旋钮转动螺杆而调整校正板间的距离以夹合料带;撑架由若干呈T型的撑片各至少藉两端枢接的架片枢接于两端的撑框,且各撑框啮合一具螺纹的撑杆,一端则具一撑头啮合于撑杆,藉撑杆的改变两撑框距离而使架片内缩或外张。
现在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双用自动升料校正机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已有的升料机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双用自动升料校正机立体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双用自动升料校正机用于无撑架的作动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双用自动升料校正机用于无撑架的送料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双用自动升料校正机具有撑架时操作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双用自动升料校正机使用撑架时送料示意图。
如图所示,基本上,本实用新型双用自动升降校正机是由两机壁1、两组撑臂2、一底架3、两校正板4、一撑架5及一撑轴6所组成。
其中,机壁1为平直的平行壁面,故两机壁1间形成壁槽11,供后续元件及料带的容置,且其上方具一机杆12横置其间,供后叙的校正板4枢接,而其上方,则具可供料带通过的装置,因这些均属已知,故不拟赘言。此外,在其底部也横置一可转动的机轮13。
撑臂2各设于机壁内侧并呈对称设置,该撑臂是由一设于机壁底部的固定臂21枢接一活动臂22,并可藉一支点23呈可互为回动状态(示于图3),而固定臂21与活动臂22的近支点23处,则各自凹陷成固定臂凹211及活动臂凹221,以供容置后叙撑架5的轴心,此外,活动臂22的端处,则开具一臂孔222,以供与后叙底架3螺合。
底架3为由设于机壁1内侧底部的两底杆31及横向连接的底板32而形成一冂字型,且底板32与一气压缸33的缸轴34固定连接,所以,经由气压缸33的作动,可使底杆31连同底板32位移。同时,在底杆31上,凹设若干个杆凹311,以供后叙撑轴6置放。
校正板4为平行且对称设置在机杆12上,且中央部份也具板孔41并藉一螺杆42贯穿,且该螺杆42上具杆头43啮合于螺杆42的杆纹。所以,经由螺杆42外端的旋钮旋动,即可调整两校正板4间的距离,而其目的是在于使宽度不同的料带因此可以夹紧并作位置上的校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昆达,未经林昆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024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