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菌微波炉无效
| 申请号: | 97123082.X | 申请日: | 1997-1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204025A | 公开(公告)日: | 1999-01-06 |
| 发明(设计)人: | 金向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24C7/02 | 分类号: | F24C7/02;A61L2/16 |
| 代理公司: | 柳沈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晓舒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抗菌 微波炉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抗菌效果的微波炉。特别是涉及一种内部具有涂层材料的抗菌微波炉,这种材料含有能杀死有害细菌和真菌的物质。
如图1所示,微波炉包括:主体10;设在主体10一侧的烹调室20,要烹调的食物F放在烹调室中;用来打开和关闭烹调室20的门30;设在主体的另一侧用来控制电气元件的控制面板40;以及一转盘50,转动放在烹调室20的托盘上的食物F而由高频能量烹饪食物F。
当使用传统的微波炉烹调时,烹调室20中的食物F可能会溢出或溅出,因此使烹调室20很脏,导致在烹调室20中滋生一些有害的真菌和细菌。
因此,本发明致力于一种抗菌微波炉,这种微波炉能基本上消除由于现有技术的局限和缺点引起的一个或几个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部具有涂层材料的抗菌微波炉,这种涂层材料中含有能杀死有害细菌和微生物的物质。
在下面的描述中将提出本发明的其它特点和优点,这些特点和优点通过描述可部分地清楚得知,或者可从通过本发明的实践领会到。本发明的目的和其它优点通过说明书、权利要求以及附图中详细指出的结构能认识并获知。
为达到这些和其它一些优点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目的,作为实施并概括性描述的例子,这里公开了一种使用高频能量在其烹调室中烹饪食料的抗菌微波炉,其包括设在烹调室中的抗菌层,用于杀死在被烹饪的食料污染的烹调室内滋生的细菌,并且防止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抗菌层由沸石-银构成,因而能杀死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蜂房芽胞杆菌。
应该认识到,以上的概述和下面的详细说明都是示范性的和解释性的,目的是对根据权利要求的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附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图解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和说明书一起说明附图的原理,其中:
图1是传统微波炉的透视图;及
图2是微波炉烹调室内部的透视图,其中形成有根据本发明的抗菌层。
下面详细介绍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实例在附图中说明。
参考图2,抗菌层100形成在微波炉烹调室20的每一内壁,门30和转盘50,从而杀死由正在烹调的食物滋生的细菌。更具体说,抗菌层100形成在烹调室20的左内壁、右内壁、后内壁、顶层和底层,以及门30的内表面,转盘50的外表面。抗菌层100通常由具有良好抗菌效果的沸石-银形成,因而能防止绿色霉菌的繁殖。沸石-银是一种抗热的矿物,当对其施加300℃的热量时,也不褪色。此外,其对于水和有机溶剂都相当稳定,并且具有长期的抗菌效果。
这种矿物抗菌材料能杀死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蜂房芽胞杆菌,并且防止霉菌的繁殖,因此对于高温高湿度的场合非常有效。大肠肝菌是非致病微生物,该属的模式种,作为脊椎动物正常的肠内菌丛的一部分存在。大肠肝菌用作食品卫生检验的一项污染指标。在夏天我们很容易因为吃了细菌或由细菌产生的有毒物质污染的食品而引起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是对人类及其它温血动物致病的肠细菌,能引起食物中毒、肠胃炎、伤寒和败血病。
蜂房芽胞杆菌是一种需氧的杆状革兰氏阳性菌,能产生不增加杆状体厚度的内生孢子,这种杆菌包括许多腐生植物和一些寄生虫。它们存在于土壤、干草、小溪、豆浆或酱油的表面,牛奶等之中。这种杆菌能使乳液凝固,将淀粉转化为单糖,并且分解油和脂肪。它们能通过分裂生殖迅速繁殖自身,并且具有很强的抗热性,能防止结膜炎。
为了检验本发明的微波炉的抗菌效果进行了以下实验。
[结果]
准备10cm×10cm的一个涂有根据本发明的抗菌材料的样品和其它传统微波炉的样品(控制组)。
大肠杆菌KCTC1116,铜绿假单胞菌KCTC1750,和沙门氏菌KCTC1926用作检验菌株。
上述三种检验菌株(均装在倾斜媒介物中)注射到含有表1中物质的10ml液体介质中,并且在液体介质中在37℃培养18个小时,从而获得预培养液。
预培养液用已灭菌的磷酸盐缓冲剂溶液(0.2mol,pH7)稀释,因而在10ml液体介质中含有每一菌种103到104个。90ml磷酸盐缓冲剂溶液(0.2mol,pH7)放在分开的250ml锥形瓶中作为检验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未经三星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230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