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水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7117730.9 | 申请日: | 1997-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855C | 公开(公告)日: | 2001-07-25 |
发明(设计)人: | 山本康次;西村佳展;森泉雅贵;横井幸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330);150);152);1463) |
代理公司: | 柳沈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梧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处理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将污水净化的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是关于从污水中除去磷的污水处理装置。
作为这种污水处理装置已知的有如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7-108296号公报(C-02F3/30)公开的污水处理装置,它是将流入厌气滤床槽里的生活杂用排水经过厌气处理后,再在曝气槽中进行好气处理,使曝气槽内的污水经溶出铁离子的铁溶解装置而回流至厌气滤床槽,在厌气滤床槽中,使由铁溶解装置溶出的铁离子与污水中的正磷酸反应而产生非水溶性磷化合物后使其凝聚、沉淀,在定期检查时,将堆积在厌气滤床槽底部的非水溶性磷化合物和回流至厌气滤床槽的污泥加以吸引排除。
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是做成厌气滤床槽使非水溶性磷化合物凝聚、沉淀,由于只把污泥从其他处理槽回流至厌气滤床槽,不需要回流非水溶性磷化合物,所以可以使污泥回流装置小型化。
然而,这种去除磷的方法,为了将曝气槽内的高溶氧量的污水回流至厌气滤床槽,会降低在厌气状态下活化的厌气性微生物的活动,因而有降低厌气处理效率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问题而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它可以不使厌气处理效率降低,并可高效率地进行磷的去除。
解决上述问题的第1方案,是利用下述一种污水处理装置,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具有流入污水的流入口的厌气槽;流入经该厌气槽处理的污水的好气槽;流入经该好气槽处理的污水的沉淀槽或处理水槽;其中:设置一回流管路,用以从上述沉淀槽或处理水槽将污水回流至厌气槽;还设有一溶出装置,以在至少阳极是使用铁材制成的一对电极间供给直流电流以由此溶出铁离子;而且将溶出装置的铁离子供给于回流到所述回流管路的污水。
在第2种方案中,除了具有第1中方案中的特征外,最好所述溶出装置设置在所述回流管路上。
在上述第1方案或第2方案中,最好上述两电极是使用铁材制成,而且每经预定时间将转换极性的直流电流供到两电极间。
在上述第1方案或第2方案中,最好每经预定时间将脉冲状地使电流增大的直流电流供到两电极间。
在上述第1方案或第2方案中,最好上述两电极是使用铁材制成,且每经预定时间将电极的极性转换、而且将脉冲状地使电流增大的直流电流供到两电极间。
在上述第1方案或第2方案中,最好在上述溶出装置里还设置一曝气装置,它是用来把空气至少供给阳极的。
在上述第1方案或第2方案中,最好在上述溶出装置里还设置一氧化触媒,它是用来将铁离子氧化的。
附图的简要说明如下:
图1是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方式的污水处理装置的剖面图;
图2是上述装置的剖面图;
图3是上述分水计量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上述溶出装置的放大剖面图;
图5是供给上述溶出装置的电极的直流电流的测试图(极性转换);
图6是供给上述溶出装置的电极的直流电流的测试图(脉冲);
图7是供给上述溶出装置的电极的直流的电流的测试图(极性转换+脉冲);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溶出槽的放大剖面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溶出槽的放大剖面图;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溶出槽的放大剖面图。
下面参照着图1至图7所示的污水处理装置,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1是埋设在地下的污水贮槽。该污水贮槽1内部由第1隔开壁2、第2隔开壁3、第3隔开壁4,分割成下述的第1厌气滤床槽5、第2厌气滤床槽10、接触曝气槽14、沉淀槽20、以及消毒槽21。
5是具有供生活杂用排水等污水流入的流入口6的第1厌气滤床槽,7是配置在上述第1厌气滤床槽5内的第1厌气滤床,其可将流入第1厌气滤床槽5内的污水中所混入的难分解夹杂物沉淀分离,并且借助附着在第1厌气滤床7的厌气性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厌气分解,同时将有机氮转变为氨氮。
8是配置在上述第1厌气滤床槽5内的第1平流管,其可将经过上述第1厌气滤床槽5内厌气分解的污水,经贯通第1隔开壁2上部的第1给水口9,供给下述的第2厌气滤床槽10。
10是借助上述第1隔开壁2,而与第1厌气滤床槽5隔开的第2厌气滤床槽。11是配置在上述第2厌气滤床槽10内的第2厌气滤床,由这第2厌气滤床11捕捉浮游物质,而且由厌气性微生物,将有机物厌气分解,同时将有机性的氮厌气分解成氨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177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螺栓驱动器及其弹簧
- 下一篇:一种形声及形形结合的计算机汉字输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