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照射角度可变的闪光装置有效
申请号: | 97116134.8 | 申请日: | 1997-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475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19 |
发明(设计)人: | 福家光男;川端克典;堀西克己 | 申请(专利权)人: | 韦斯特电气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3B15/05 | 分类号: | G03B15/05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方晓虹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照射 角度 可变 闪光 装置 | ||
1.一种光照射角度可变的闪光装置,包括配置在反射罩(2)内的棒状光源(3)和配置在反射罩(2)前方的光控制部(5),通过使设有所述棒状光源的所述反射罩与所述光控制部的相对距离或所述棒状光源相对于所述反射罩的位置变化使发光照射角度变化,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控制部(5)包括仅对所述棒状光源长度方向具有光散射作用的散射控制部(6)和对从所述棒状光源直接或通过所述反射罩供给的光在全方向具有聚光作用的聚光控制部(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控制部(6)是在面对棒状光源(3)的面上沿垂直于所述棒状光源长度方向的方向形成的凹状圆柱形透镜,所述聚光控制部(7)是在另一面上把对具有至少1个顶点(7a)的透镜曲面按同心状细分而成的多个透镜曲面部的相邻的相互之间由壁面部连接而成的环带透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带透镜由第1聚光控制部(8)和第2聚光控制部(9)所构成,所述第1聚光控制部和第2聚光控制部以垂直地横穿棒状光源长度方向中心的基准线为中心对称形成,分别具有以广角摄影时反射罩(2)的长度方向开口尺寸的1/2以下间隔距离配置的1个顶点(8a、9a)以及与其相连的环带透镜曲面。
4.一种光照射角度可变的闪光装置,包括配置在反射罩内的棒状光源和配置在所述反射罩前方的光控制部,通过使设有所述棒状光源的所述反射罩与所述光控制部的相对距离或所述棒状光源相对于所述反射罩的位置变化而使发光照射角度可以变化,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控制部(5)由从所述棒状光源(3)一侧依次设置在所述反射罩(2)前方的第1光控制构件(10)和第2光控制构件(11)所组成,所述第1光控制构件(10)由菲涅耳透镜构成,在其面对所述棒状光源的面上具有沿与所述棒状光源的长度方向一致的方向形成、对垂直于所述棒状光源长度方向的方向具有光散射作用的第1凹状圆柱形透镜(10a),在其另一面上设置环带透镜(10b),该环带透镜(10b)是把具有至少一个顶点、且具有将从所述棒状光源直接或通过所述反射罩供给的光在全方向聚光的聚光作用的透镜曲面按同心状细分化,再把由此形成的多个透镜曲面部的相邻的相互之间由壁面部连接而成;所述第2光控制构件(11)由板状构件构成,在其面对所述环带透镜的一面上设置在与所述第1凹状圆柱形透镜(10a)垂直的方向形成的第2凹状圆柱形透镜(11a)。
5.一种光照射角度可变的闪光装置,具有设置在反射罩内的棒状光源和设置在所述反射罩前方的光控制部,在使具有所述棒状光源的所述反射罩与所述光控制部的相对距离或使所述棒状光源相对于所述反射罩位置变化的同时,使所述棒状光源长度方向上的所述反射罩的开口尺寸在所述棒状光源与光控制部接近时变狭窄,以改变光照射角度,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控制部(5)由如下的菲涅耳透镜组成,该透镜在面对所述棒状光源(3)的面上设置沿与所述棒状光源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仅对所述棒状光源长度方向具有光散射作用的凹状圆柱形透镜(13),在其另一面上设置环带透镜(14)和聚光透镜(15),该环带透镜(14)是把至少有1个顶点(14a)、具有把从所述棒状光源直接或通过所述反射罩供给的光沿全方向聚光的聚光作用的透镜曲面按同心状细分化,把形成的多个透镜曲面部的相邻的相互之间用壁面部连接而成,该聚光透镜(15)以不覆盖所述反射罩变狭窄后的开口尺寸的状态形成,对所述棒状光源的长度方向具有聚光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韦斯特电气株式会社,未经韦斯特电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1613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象形成设备
- 下一篇:带有预装数据接头的智能卡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