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复合夹心保温管道无效
申请号: | 96213085.0 | 申请日: | 1996-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305543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1-27 |
发明(设计)人: | 吴成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成山 |
主分类号: | F16L59/02 | 分类号: | F16L5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3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夹心 保温 管道 | ||
本实用新型复合夹心保温管道,是用于输送需保持一定温度介质的专用管道。对传统管道保温方法进行了重大的改进。
传统的保温方法,都是用一层保温材料,外加保护层。如棉布、玻璃丝布等缠绕后绳捆索绑,涂刷油漆。或者外包塑料薄片。这些材料的共用缺点是易老化,短时间就需维修更换。还有外包铁皮、铝皮、铝箔等其价格昂贵,且金属导热系数高,保温效果差。尽管各使用单位采用的保温材料不同,外保护层的材料和方法不同,其共同的缺点是不严密,容易进水和空气,使管道散热加快,因而达不到理想的保温效果。(ZL 922040478)夹心保温管道,尽管采用聚氨酯发泡作为保温层,但由于聚氨酯只能承受90℃以下的温度。对于输送介质温度在90℃以上时(油田及集中供热都在350℃以上)就无法使用。因此经过改进,采用多层保温方法。即在输送介质温度超过90℃以上时,内保温层采用岩棉、硅酸铝等耐高温材料。为了使保温层和管道本体紧密结合及外保护层玻璃钢的制做方便,又加了一层外保温层,即采用模具使聚氨酯发泡成型。这样就将单一的夹心保温管道变成了复合型夹心保温管道。
这种结构其特点是内保温层能耐高温。但在包缚时不管采用哈缚型或是用岩棉缠缚都不能使保温层与管道本体严密结合。但第二层保温层采用聚氨酯发泡成型,这个问题就应刃而解了。因使用模具成型,在发泡成型过程中能产生相当大的膨胀力,可使内保温层与管道本体紧密结合。外保护层的玻璃钢是以在聚氨酯发泡成型的外表用喷涂或糊制而成。因而整个管道就成了一种严密的结合体,达到不进空气不进水,其效果非常理想。
1995年12月通过江苏省计经委节能监测中心测试部,在南京车辆段作了对比测试,节能效果非常明显。(管道表面的散热损失为40.90~48.90W/m2大大低于国家规定值116W/m2)
其结构附图说明如下:
图中(1)外保护层(玻璃钢)
(2)外保温层(聚氨酯发泡)
(3)内保温层(耐高温材料--岩棉、硅酸铝等)
(4)管道本体(钢管)
在安装时,可以直接焊接或者用法兰盘连接。根据用户需要在工厂制做时预制。若用法兰盘连接,在保温层制做前先将法兰盘焊好,保温层可做到头,安装后再将法兰盘处保温。若用焊接的办法连接,则在保温制做时将铁管两头留出一定的距离以便焊接。焊接后再按相同的工艺制做出空出部份。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多层结构,内保温层采用了耐高温材料所以可输送高温介质。外保温层采用聚氨酯发泡,在发泡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可使内保温层的不实之处压紧。外保护层采用导热系数低、比重小、抗冲击、耐腐蚀、耐老化、寿命长的玻璃钢,在制做过程中是在用模具制做的聚氨酯发泡的外表喷涂或糊制而成。所以外保护层、保温层及管道本体,严密地结合为一体,达到不透气、不进水、保温效果好、寿命长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复合夹心保温管道的特点:
(一)应用广泛,可用于油田、矿山、工厂(如化工、橡胶、造纸、食品、医药、发电厂等)居民集中供热,总之凡需输送保持一定温度的介质(如油、汽、水等)的管道全部适用。
(二)复合型结构的特点是外保温层聚胺酯在发泡时产生一定压力可将内保温层的不实之处压紧,使之保温层与管道本体紧密结合为一体。
(三)制做工艺简单,在做聚胺酯发泡层时不需加温。
(四)安装操作方便,若新管道可在室内制做加工完后到现场焊接安装。若是已安装好的管道,则整个操作过程可在现场进行。
本实用新型复合夹心保温管道与现有技术比较有下列优点:
(一)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安装。
(二)便于在工厂进行生产大规模系列产品。
(三)保温性能优越、节能效果明显。
(四)外保护层抗冲击、耐腐蚀、耐老化能很好的起到保护作用。
(五)外表美观。
(六)使用寿命长,基本不需维修。
实施例;
根据输送介质的温度设计并计算出各保温层的厚度。第一层若采用的是棉絮状则均匀的缠绕在管道本体上,简单缚住即可。若采用的是成型材料,则只需缚在管道本体上,再进行第二层保温—用胎具进行聚胺酯发泡,然后再糊制玻璃钢保护层。在工厂进行生产玻璃钢保护层时也可采用喷涂的办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成山,未经吴成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130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