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硬质聚氯乙烯直混注塑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6104861.1 | 申请日: | 1996-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462A | 公开(公告)日: | 1997-11-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兰;梁涵渊;王德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9B7/10 | 分类号: | B29B7/10;//B29K2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硬质 聚氯乙烯 注塑 料及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未填充硬质聚氯乙烯(UPVC)混合料,特别涉及到注塑成型的UPVC组合物领域。
PVC是通用大品种塑料,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电绝缘性能和难燃性,通过配方设计的变化可以生产板材、管材、薄膜、电缆电线护套及人造革等软硬制品。可广泛使用压延、挤出、注射、压制、吹塑和搪塑等工艺成型技术,其制品在化工、轻工、建筑业及日用生活领域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纯PVC树脂热稳定性差,其分解温度与加工温度极为接近,属热敏型高分子材料。PVC塑料配方中常包括如下组份:树脂、稳定剂、增塑剂、填充剂、染色剂、润滑剂等,对阻燃和发泡制品还分别有阻燃剂或发泡剂等组份。
由于PVC树脂的粉状结构特性以及在热和剪切力场作用下加工过程中流动单元的不断变化,在挤出和注塑成型中为了有效地发挥各种添加剂的作用,PVC树脂组合物的配混工艺十分重要,还要经过混炼、开片造粒或经螺杆熔融混合造粒这道工序。近年来随着高分子材料科学和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采用混合、塑炼功能俱佳的异向旋转锥形双螺杆挤出机已可由PVC配混料直接挤出管材和异型材制品,但不能将这种配混物直接用于UPVC注塑工艺。
本发明克服了注塑成型中混炼,开片造粒等复杂工序,而提供一种直混注塑制品,和直混注塑工艺。
本发明正是为了省去造粒工序,对PVC树脂及各种添加剂进行了大量筛造,并严格了配混工艺,成功地研制出了一种UPVC配混料,可在普通注射成型机上注塑出外观光洁、色彩艳丽并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的UPVC水嘴和管件制品。显著地降低了成本,并有希望在其它UPVC产品上获得广泛的应用。
本发明的UPVC直混注塑料的组成和含量如下:组份 重量份数聚氯乙烯 100稳定剂 1.0~2.0增塑剂 2.0~3.5增韧剂 8.0~10.0复合润滑剂 1.0~1.2聚丙烯酸酯类改性剂ACR 2.0~3.0染色剂 0.3~2.0
所述的PVC树脂为普通注塑级树脂,悬浮法生产的聚合度K值为55-60,以SG-7型K值为58的结果最好。
所述的增塑剂为DO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或环氧大豆油。
所述的增韧剂为MBS(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它与PVC有半互容能力,能形成两相结构,作为弹性体物质它可以吸收和分散冲击能量而起到增韧作用。组合物的冲击韧性随MBS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满足冲击韧性值的情况下,其含量越低越经济。
本发明提供的润滑剂为一组复合润滑剂。包括了硬脂酸、硬脂酸钙和石蜡,其重量组成比为3∶5∶2,这种内外润滑剂的搭配可以保证物料的加工性能,且不会产生分层现象。
所述的ACR为聚丙烯酸酯类改性剂,它与MBS有协同增韧作用,可有效地改善PVC对光和热的稳定性,耐候性优良。ACR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导致PVC低离模膨胀,可显著地改善PVC制品的表面光洁度。
所述的稳定剂为有机锡类稳定剂,稳定剂的种类和加入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PVC的加工、制造和使用特征。如成型加工中的颜色、透明度、润滑作用、析出气味及对变化配方和加工条件的敏感性,并对制品的诸多性能如耐候性、渗出性、抗冲击性、电绝缘性、防微生物侵蚀等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合理的选择稳定剂的种类和用量是十分重要的。本发明的PVC配混料用于水嘴和管件产品,出于卫生标准的考虑选择了有机锡化合物为稳定剂,包括8831(辛基锡)和T-175(甲基锡),对注塑制品而言两种稳定剂的效果基本一致。
所述的染色剂为各种适用于PVC染色的各种染色剂,选择时要注意它们对热和长期光照性能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硬质聚氯乙烯直混注塑料的制备方法是将PVC树脂100份与稳定剂1.0-2.0份混合20分钟,料温为80-86℃,再加入增塑剂2.0-3.5份,混合2-3分钟,继续加入润滑剂、染色剂混合10分钟,然后将物料放入低温搅拌罐中,待料温冷却至25-60℃时,加入增韧剂8.0-10.0份和改性剂2.0-3.0份,搅拌均匀,得到直混注塑料。将混配物料直接进入注塑机成型,得到硬质聚氯乙烯制品。
本发明的硬质聚氯乙烯直混注塑料可以不经造粒,直接注塑出外观光洁、色彩艳丽并有良好机械性能的硬质聚氯乙烯水嘴、管件等制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048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营养火腿肠及其制作工艺
- 下一篇:氨基醇衍生物和制备它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