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电电池及充电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6100837.7 | 申请日: | 1996-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009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3-01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家电宝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4 | 分类号: | H01M2/04;H01M10/46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宋敏,汪福敏 |
地址: | 香港*** | 国省代码: | 香港;8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电池 充电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电池及充电装置。
充电电池的电极有多种形式。有的做成焊接片,这种形式的电池大部分是装在不可拆开的壳体内,电池寿命终止时,由于电池不能或不易更换,整个电器(例如,可充电手电筒)也就只能丢弃了。有的电极的形式与目前大量使用的非充电电池的电极相同,例如通用的一号电池(国际标准型号为R20)的电极为一个直径为8毫米,高为3毫米的金属圆台,凸出于电池一端作为电池正极,23毫米直径的金属底作为电池负极。一般情况下,充电电池的电极与非充电电池的电极结构相同时,好处是用电器不会因电池的报废而报废,可任意选用各种电池。缺点是两种电池容易混淆,当非充电电池被误充电时,电池可能会发生爆炸现象。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极结构与非充电电池不同的充电电池,以使使用者便于识别两种电池,以间接地保护非充电电池,避免非充电电池因误充电而被损坏或引起爆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动区别充电电池及非充电电池的一种充电装置,当误将非充电电池置入该充电装置时,因电路不通而不形成充电电路,而不对非充电电池充电。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设置于用电器中的充电装置,其可对用电器中的充电电池自动充电,以提供使用者的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对现有的充电电池的正电极和负电极的结构作了改进,对与此相配的电器(例如,可充电手电筒或分开设置的充电器)的电池连接装置也作了改进。其正电极被改成在原有的凸圆台外,增加一圈凸出的环形凸筋,该环形凸筋和原有的凸圆台由同一片导电金属片制成,负电极被改成在中央部分设有一个直径约10毫米的凹坑,在此凹坑中置有绝缘涂层,以便阻止不可充电电池的正极和此部分接触时导电。本发明的充电装置正极触头由两部分组成,中央的固定触头只连接电器的负载(在可充电电筒的例子中就是灯泡,在分开设置的充电器例子中,由于没有负载,固定触头的导出线可以省略),位于旁边的和环形凸筋接触的弹性触片有导出线连接充电装置部分,即在可充电电器的场合,充电电流由环形凸筋输入电池,为了使本发明所述充电装置亦适用于普通可充电电池,在装入普通充电电池之前,可将一塑料圈粘附于最上方的电池之正极一端。这样,当所述弹性触片被塑料圈推压时,将触及充电装置正极一端固定触头之边缘,从而可同时实现放电和充电。充电器的负极触头主要特征是接触电池负极的凹坑外周的,所以可做成铜盆帽状,帽沿用来接触负极,当不可充电电池倒置入充电器时,由于不可充电电池的正极的凸圆台套在帽中接触不到任何东西,所以两者不会导电。
本发明的充电电池,包括圆柱状的电池本体及分别设于电池本体二端的正电极及负电极,正电极及负电极由导电金属制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电极中央呈圆台状,其周围形成有一突起的环形凸筋;
所述负电极由金属片制成,其中央部分的外表面与负电极呈绝缘状。
本发明的充电装置,包括充电装置本体及用以连接充电电池的电池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连接装置包括分别连接充电电池正负电极的上、下固定触头及一与充电电池正极的环形凸筋相连接的弹性触片,弹性触片及下固定触头分别与充电装置本体的电源的正、负输出端电连接;上、下固定触头分别与电池的负载端电连接。
为了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下,其中:
图1:本发明的充电电池正极和负极的剖视图;
图2:本发明的充电电池装在电器(图中以手电筒为例)中的电路图;
图3:本发明的充电电池负极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本发明的充电装置的上固定触头4的另一种实施例;
图5:本发明的充电电池使用时的另一种电路图。
如图1所示,由于本发明不涉及充电电池的充电本体内部结构,所以只画出正电极及负电极两个零件。正电极1和现有技术相比只是增加了一个环形凸筋9。负极2增加了一个浅圆坑,其目的是便于在此部分内涂上绝缘涂层或贴上绝缘用贴纸。任何已知绝缘涂料例如树脂漆,凡立水,贴纸之类的绝缘材料都可以使用。也可以按图3那样,在两片金属片21、22之间放一片绝缘片3来代替图1中的单片金属2加涂层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家电宝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家电宝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008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缬无环鸟苷盐酸盐及其制法和其制药应用
- 下一篇:一种天然植物香身美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