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水器专用除垢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5239925.3 | 申请日: | 1995-06-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225469Y | 公开(公告)日: | 1996-04-24 |
| 发明(设计)人: | 金伟庆;颜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伟庆;颜亮 |
| 主分类号: | C02F1/48 | 分类号: | C02F1/48 |
| 代理公司: | 江苏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奚胜元 |
| 地址: | 21002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水器 专用 除垢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热水器专用除垢装置涉及的是一种采用静电处理水,以达到除垢防垢目的专用装置。特别适用于家用热水器。
目前静电水处理技术在工业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除垢防垢效果较稳定,但其局限于大流量的工业用水领域,制造成本较高,对单循环水的处理效果较差,必须对水进行多次循环才能达到除后防垢目的。家用热水器目前在国内水质较差地区使用,极易因水垢的影响引起管道堵塞,通常须采用稀酸清洗或机械敲打等方法除去水垢,但效果不好,易造成热水器的管道腐蚀和损坏。已有的家用电子水处理装置,处理效果不理想,用户安装不便,还造成二次投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家用热水器单循环水特点和现有静电水处理设备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热冰器专用除垢装置,除垢防垢效率高,并能杀菌,灭藻起到净化水作用。
热水器专用除垢装置是采取以下方案实现的:热水器专用除垢装置结构由阴极壳体、电极、高压直流电源构成。阴极壳体为除垢装置的阴极,电极为除垢装置的阳极。阴极壳体采用不锈钢薄壁管或铜管制成,阴极壳体装有出水口。电极为导电率高的铜棒,电极外套聚四氟乙烯绝缘层,电极上端装有接线柱。电极装在阴极壳体内,一端装在电极中心绝缘固定架上,另一端装在电源室绝缘外壳中部,电极中心绝缘固定架上加工有通水孔,装在阴极壳体下端,电源室绝缘外壳装在阴极壳体上端,电源室绝缘外壳上部装有电源室绝缘压盖。电源室绝缘外壳内具有电源室内腔,装有电源线路板,电源线路板上装有电子元器件。电子线路主要由整流、滤波电路、稳压电路、振荡电路,升压电路、输出电压自动调整电路、检测电路构成。
热水器专用除垢装置采用高压静电场处理水,处理过的水流入热水器加热管内,进行除垢防垢,效率高,能提高热水器的热效率,能对水进行杀菌、灭藻、起到净化水作用。该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运行费用低、安装方便、特别适合于家用热水器。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热水器专用除垢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热水器专用除垢装置电源工作原理框图。
参照附图1、2热水器专用除垢装置结构具有阴极壳体(2)为除垢装置阴极,采用不锈钢薄壁管或铜管制成,电极(阳极)(4)采用导电率高的射棒,外套有聚四氟乙烯绝缘套管(3),作绝缘层,聚四氟乙烯套管一端密封,以保证阳极与阴极之间的良好绝缘。电极(4)上端装有接线柱(9),电极(4)装在阴极壳(2)内,一端装在电极中心绝缘固架(1)上,另一端装在电源室绝缘外壳(5)中部,电极中心绝缘定架(1)上加工有通水孔,安装在阴极壳体(2)下端,电源室绝缘外壳(5)封装在阴极壳体(2)上端,电源室绝缘压盖(7)封装在电源室绝缘外壳(5)上部。电源室绝缘外壳采用绝缘性能好的聚四氟乙烯或环氧树脂制成。电源室绝缘外壳内具有电源室内腔(6)装有电源线路板、电子元器件,并装有电源接头(8)。电子线路由整流、滤波电路、稳压电路、升压电路、振荡电路、输出电压自动调整电路、检测电路构成。阴极壳体(2)上部加工有出水口(10)。使用时阴极壳体(2)的底部以管螺纹形式与进水管相连,经处理的水由出水口(10)进入热水器的加热管,电源室(6)产生的高压直流电压通过接线柱(9)加在电极(4)(阳极)上,阳极(4)通过聚四氟乙烯绝缘套管层(3)的绝缘作用,与阴极壳体(2)之间形成高压静电场。水由阴极壳体(2)的底部经电极中心固定架(1)的通水孔进入静电场内进行处理,使水的电化学性能发生改变。处理过的水由出水口(10)流入热水器加热管内,达到除垢、防垢、杀菌、灭藻的作用。
参照附图2本实用新型的电源工作原理框图:交流220V,50HZ的市电经插头(8)送入变压器,变压后经过整流滤波成未隐压直流电,经稳压供电源指示,检测电路、振荡电路,产生振荡后经升压电路产生直流高压,检测电路对升压进行取样检测出电压高低,并将信号送到输出电压自动调整通过调整振荡的波形占空比达到调整电压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伟庆;颜亮,未经金伟庆;颜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399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