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移动式单井三相分离连续计量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5233385.6 | 申请日: | 1995-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216142Y | 公开(公告)日: | 1995-12-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德惠;周志国;朱益飞;李洪扩;姚继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利石油管理局孤东采油厂 |
主分类号: | E21B47/00 | 分类号: | E21B47/00 |
代理公司: | 石油工业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陈灵勋 |
地址: | 257237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式 三相 分离 连续 计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工业系统的对油田油气水连续计量装置,特别适用于单井及多口油井的三相分离连续计量。
目前国内不少单位对油田的三相计量装置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也有的曾从国外引进或改良国外的三相分离计量装置,以代替传统的二相分离计量。如国内开发的一种“WSH-87型油井三相计量装置”是可用于计量高含水油井的卧式三相固定式油井计量装置,能对油井实现在线连续计量。但是这种计量装置存在的缺点是,它采用压力差自行排液,即通过两个容积室与干线的压力差来实现计量气和油、水产量,而这种方法在计量较高或较低液量的油井时,易造成测量误差增大,尤其当油井产气量过大或过小时,该装置均无法进行正常计量工作:由于该装置固定安装在现场,不能移动,只能满足周围有限井数的计量,推广时不仅相对投资大,结构复杂,给维修检定带来不方便,且清砂排污易造成环境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移动的对单井或多口油井进行三相分离连续计量的装置,进一步提高油井的计量精度,由于机动性能好,扩展了使用计量范围,为方便装置的检定维修及防止油田环境污染,简化油田油气集输流程创造了条件。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把主要操作工作间和三相分离器及活动支撑等部件均安装在车上,操作工作间内一侧安装有通用的仪器、泵、自控计量设备和油水气计量工艺流程,另一侧安装有微机和控制操作间,该工作间外侧安装有电力控制箱,车载下方安装有二个以上的活动支撑,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就把活动支撑打开,起支撑找平作用,需要移动时就把它折叠起来;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两侧均设有井液进口和汇管出口,并配有软管和接头,最好是采用金属软管和35度至160度的多种型号接头,以适应现场油井多方位的计量要求,金属软管和接头用于本实用新型与井口(或油井阀组)的连接;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三相分离器与原有的三相分离器作了较大改进,它采用立式和卧式相组合罐结构,罐的中间顶端有人孔,罐另一端上部用一段较小的立式罐,将气液分离设在立式部分,油水分离设在卧式部分,以增大气相容积提高三相分离效果;在立式部分设有入口折向挡板动能消耗器,散油挡板,捕雾器等气液分离装置;在卧式部分用隔板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沉降分离室,另一部分为储油室,在沉降分离室设有整流隔板,清砂口,出砂口,隔油沫板,油水界面监测仪,含水分析仪,出水口及人孔,在储油室设有出油口,在分离室上下部及储油室下部均设有引压口,分别安装差压变送器来实现分离室中液位监测和储油室中的油位监测;另外在气路上增设一个气体净化器,气体经入口折向挡板动能消耗器、散油挡板、捕雾器完成一级分离后,再经该气体净化器进行二级分离;还有三相分离器内不设固定的清砂装置,只设清砂口和出砂口;另在分离室内增设整流隔板以及在储油室上侧设二块以上倾斜安装的隔油沫板;为了满足野外四季作业要求,采用增设电热板和自限式电热带作保温防冻加热辅助装置,在三相分离器两侧底部外表面各粘贴一块电热板,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工艺流程管线上(除气路外),均安装自限式电热带,以起保温加热作用;还有在三相分离器水出口管线上新增水过滤器和磁力驱动泵,在水表后设有电磁阀和单流阀;在油出口管线上增设油过滤器和齿轮泵,油流量计后有单流阀。
本实用新型与原有的三相分离计量装置相比,提高了油井油、气、水的测量精度,在各种条件下都可满足测量要求;由于本实用新型机动性好,可实现油田各个部位油井其野外四季正常作业的计量需要,既扩大了装置的计量范围,又在整体上降低了油田开发投资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既可实现油田油井计量装置的集中管理和定点维修,有利于油井计量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又可实现清砂排污在指定地点进行,避免因清砂排污而引起的油田环境污染。
以下结合附图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利石油管理局孤东采油厂,未经胜利石油管理局孤东采油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333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