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立式后位捕渣管束无环室旋风锅炉无效
申请号: | 94238999.9 | 申请日: | 1994-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98507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5-24 |
发明(设计)人: | 还捕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2B31/00 | 分类号: | F22B3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文娟 |
地址: | 20003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式 后位捕渣 管束 无环室 旋风 锅炉 | ||
立式后位捕渣管束无环室旋风锅炉是属于电站锅炉燃烧技术中燃煤液态排渣炉。
已有技术中,苏制BTN旋风锅炉渣口直接布置在旋风筒体下方,当旋风筒体内二次风口有轻微结渣时,会发生反正压现象,渣井“跑火”严重。此外,沿烟气流向,捕渣管束布置在燃尽室之前,使燃尽室工况恶化,容易堆渣,三次风中残余煤粉的燃尽度极低,下限负荷较高,锅炉捕渣率实际上低于60~70%,旋风筒体与二次室膨胀处理不佳,常造成过渡烟道处产生裂隙,使得这种锅炉的可利用率比同容量固态排渣煤粉炉低约10%,当用于附烧工业废渣时,因炉体结构严密性不好而造成环境污染。
本实用新型锅炉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解决过渡烟道结构的严密性,改善锅炉内部空气动力场,提高锅炉捕渣率和可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发明的内容是将锅炉旋风筒体下部改成斜削形式,制成斜削筒底的水冷壁管包复结构,捕渣管束布置在燃尽室出口(后位布置),渣口后移到燃尽室中,过渡烟道与二次室前墙开口成程插式连接,筒体和二次室使用全悬吊方式,设计有膨胀中心。捕渣管束上面的二次室后墙采用下折焰角,以提高捕渣管束的捕渣率。
图1是立式后位捕渣管束无环室旋风锅炉结构原理图。
图2是A-A剖视图。
图中1是一次风燃烧器,2是二次风喷口,3是旋风筒,4是斜削筒底,5是过渡烟道,6是渣口,7是燃尽室,8是三次风口,9是捕渣管束,10是二次室,11是出口烟窗,12是冷却室,13是二次室前墙,14是二次室后墙,15是下折焰角。
本实用新型旋风锅炉的具体实施是:旋风锅炉本体主要有旋风筒3和二次室10组成,旋风筒3为立式,其顶端有一次风燃烧器1。旋风筒3上部开有两只二次风喷口2,旋风筒3底部做成斜削式筒底4,斜削筒底4处的水冷壁管制成包复结构。二次室10是由燃尽室7,捕渣管束9,冷却室12和出口烟窗11等组成,二次室10下端是燃尽室7,渣口6位在燃尽室7底部,燃尽室7中开有三次风口8,捕渣管束9布置在燃尽室7上面,即沿烟气流向,捕渣管束9在燃尽室7出口处(后位布置),捕渣管束9上面是冷却室12,冷却室12上端有出口烟窗11。旋风筒3与二次室10之间通过过渡烟道5相连通,过渡烟道5与二次室前墙13开口成程插式,二次室后墙14采用下折焰角15。旋风筒3,过渡烟道5和二次室10采用全悬吊方式,设计有膨胀中心,彻底解决了过渡烟道的严密性问题。二次室10炉堂加高,形状参数取用合理,使其内部空气动力场得以改善,出口烟窗11处烟温偏差可锐减。
带有煤粉的一次风轴向进入一次风燃烧器1内点火燃烧后,进入旋风筒3内,在从二次风喷口2切向进入的二次风作用下加速旋转、燃烧,由于旋风筒3斜削筒底4的作用,促使未燃尽煤粉加快通过过渡烟道5进入二次室10下端的燃尽室7中,在从三次风口8喷入的三次风及后位捕渣管束9的作用下,使煤粉进一步燃尽,熔渣通过渣口6排出。
本实用新型旋风锅炉,由于采用斜削型底立式旋风筒体,捕渣管束后位布置,渣口移到燃尽室中,过渡烟道与前墙开口成程插式连接,使用全悬吊方式,设计有膨胀中心,使锅炉在使用低挥发分煤种时,捕渣率达到60~70%,无反正压现象,解决了过渡烟道的严密性问题,减少环境污染,锅炉的可利用率可提高到同参数、同容量固态排渣煤粉炉的相同水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389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放缩规
- 下一篇:容积式浮动盘管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