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浓度煤粉燃烧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4224470.2 | 申请日: | 1994-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98512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5-24 |
发明(设计)人: | 童玉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童玉清 |
主分类号: | F23D1/02 | 分类号: | F23D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浓度 燃烧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煤粉燃烧器装置,属煤粉燃烧技术领域。
为了改进煤粉燃烧效果,提高效率,降低NOx对大气的污染,近年来国内外发展了“煤粉浓淡燃烧”技术。该技术是在原来流通较低浓度的煤粉管路上加上了一个分离装置,使较低浓度的煤粉流在通过这一装置时,一部分富集成为一股高浓度煤粉流(浓);另一部分则是一股含粉量少、空气占大部分的浓度很低的煤粉流(淡)。分离后的一浓一淡两股煤粉流被送往燃烧室燃烧。浓度高的一股其燃烧特性可大为改进,在这股高浓煤粉的带动下,淡粉流也被带着燃烧。
这类技术所用结构虽不尽相同,但这股高浓度煤粉流具有良好的燃烧特性,已为大量实验所证实。但是,这类技术的缺点在于:①通常要受到原有一次风管路结构和流动的差压限制,改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②浓、淡两股在入燃烧室的方式上和燃烧器的布置上,因受原结构限制,有一定的困难。另外,两股煤粉喷入燃烧室后,弄不好容易重新混合降低浓度,影响效果;③高浓度煤粉其浓度严格说来不是越浓越好,事实上存在最佳浓度,其值因煤种不同而不同。上述技术一般无法对分离后的浓度进行调节,故不易实现最佳燃烧工况;④机械分离装置存在磨损问题。
为此,世界上发展了高浓度煤粉燃烧技术,如1992年12月出版的《东方电气评论》(卷6第4期第203页)上,公开了前苏联应用的实例。据称该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无烟煤、褐煤和烟煤的20万、30万、50万和80万千瓦机组锅炉上。该技术是用独立的风源(压缩空气、正压系统)或其它介质(蒸汽喷射、负压系统),把密度很高的煤粉(固-气比C/A=55Kg/Kg)经由很细的管道,用密相输送方法送往燃烧器,再使之和一次风汇合,混合成最佳高浓度煤粉流喷入燃烧室燃烧。技术是成功的,主要有两个优点:①摆脱了常规方法中一次风对煤粉浓度的限制,C/A=0.3~0.7Kg/Kg,使高浓煤粉燃烧技术得以实现;另外,可直接调节煤粉浓度达到最佳值,明显缩短着火时间,强化稳燃。②有效地阻碍了NOx的生成,降低了NOx排放,实现了清洁燃烧。其缺点是:①这两种密相输送煤粉的方法能耗大、设备投资大;②噪声大,有噪音污染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的高浓度煤粉燃烧装置,简化装置的结构,并降低能耗和噪音。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是:高浓度煤粉燃烧装置,包括一次风管、风粉混合器、密相输送槽和可调预热型燃烧器。密相输送槽在槽长方向有一4~5%的斜度,槽体为一封闭密室,中间有一透气隔层,将槽体分成上、下两部分。可调预热型燃烧器为一预热筒,筒的上部通有控制风管,预热筒的直径DY与一次风管直径d0的关系为:DY=(1.75~2.50)d0,预热筒的长度LY与直径DY的关系为:LY=(1.10~2.0)DY。风粉混合器的三个端口分别与密相输送槽的上半部、一次风管和预热型燃烧器相通。
附图说明:
图1是带可调预热型燃烧器的高浓度煤粉燃烧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带普通燃烧器的燃烧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和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1的B向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图1至图4中,1是煤粉仓,2是给粉机,3是密相输送斜槽,4是输送风,5是一次风管,6是一次风,为纯空气,7是风粉混合器,8是普通燃烧器,9是可调预热燃烧器,10是控制风,11是输送斜槽中的通气隔层,其材质为粉末冶金过滤板。DY是预热筒直径,d0是一次风管直径,LY是预热筒轴向长度。
煤粉仓1中的煤粉由给粉机2控制,送入密相输送槽3的隔层上方,输送风4送入输送斜槽3的下方,风力透过隔层将隔层上面的煤粉托起形成气垫层。气垫层使摩擦阻力变得极小,于是煤粉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向低处滑动,一直被送到风粉混合器7。一次风(纯空气)6从一次风管5也被送到离燃烧器不远的风粉混合器7和煤粉相遇,并将其打散加速,使之均匀地从燃烧器8或9喷出。10是一股控制风,通过对它的调整可控制预热的程度,使不同的煤种、煤质都能在喷出后一定的距离及时着火稳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童玉清,未经童玉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244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语音及手写双辨识的数位笔
- 下一篇:全电子检控塑料薄膜自动封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