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窑生物热能转换器无效
申请号: | 94212383.2 | 申请日: | 1994-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92827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3-22 |
发明(设计)人: | 孔海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孔海东 |
主分类号: | F24H1/00 | 分类号: | F24H1/00;F03G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6700***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热能 转换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窑生物热能转换器装置,尤其是水循环加热装置。
目前,已知的冷天取暖设备有取暖器、空调器等,沐浴热水设备有液化气热水器和电能热水器以及煤炭热水锅炉机等。这些设备能源消耗量大,不太经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窑生物热能转换器,它不仅能热水沐浴,而且能给多房间输送热能取暖。另外,其能源原料牛粪和杂草来源广泛,既经济,又易筹集。更重要的是使用安全,能节省能源,减轻环境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地层深处的无底半椭园形地窑内上下端开有检修门和更换能源原料门,其内的生物能牛粪和杂草与窑底地面接触,其中上端的能承受一定压力的四方形窑台上安装四个串连的循环加热器和一个储水桶。储水桶上端连接循环加热器水管和排气管,其循环加热器水管的另一端与四个循环加热器和自来水管以及自来水管开关连接;其下端连接浴室水管和热水循环微型电动水泵水管,其热水循环微型电动水泵水管一端以窑外热水循环微型电动水泵和传热器开关以及多个温室传热器连接,再与循环加热器水管接通形成热水循环回路;中间有双通水管开关的双通水管两端与循环加热器水管和热水循环微型电动水泵水管连接。
在建成的地窑内放入90%的牛粪和10%的稻草或杂草后,将更换能源原料门和检修门堵牢密封,再用泥土将整个地窑盖平于地面。
地窑内的牛粪和杂草通过恶化产生的热能与地面热能相结合,产生的大量热能被循环加热器吸收给进入其内的自来水加热。通过循环加热器加热后进入储水桶内的热水再由热水循环微型电动水泵又将热水推至循环加热器内加热后再回到储水桶内,由此反复进行水加热,从而将生物热能转换为水热能。
当温室房间需要热温时,只要将传热器开关打开即可。当温室不需要送温时,就将传热器开关关上,再将双通水管开关打开,此时热水通过双通水管流经循环加热器回到储水桶内。
浴室水管与储水桶底平,不需要热水循环微型电动水泵的推动,其热水可直接放出沐浴。
储水桶它不仅是储水装置,而且也是一个节流装置,所以储水桶中的储水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其上的排气管能将水管道中的空气排除掉,有利于各管道的热水顺利循环。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地窑生物热能转换器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2是地窑生物热能转换器的水管道设置图。
图3是循环加热器的整体图。
图4是温室传热器的整体图。
图中1、地窑 2、更换能源原料门 3、检修门 4、窑台 5、牛粪和杂草 6、循环加热器 7、储水桶 8、浴室水管 9、热水循环微型电动水泵水管 10、循环加热器水管 11、排气管 12、泥土 13、热水循环微型电动水泵 14、传热器开关 15、温室传热器 16、双通水管 17、双通水管开关 18、自来水管 19、自来水管开关 20、循环加热器固定脚 21、循环加热器手把 22、传热器固定螺孔
在图1中,在地层深处的无底半椭园形地窑(1)内上下端开有检修门(3)和更换能源原料门(2),其窑壁可用火砖或水泥建造,其内的生物能牛粪和杂草(5)与窑底地面接触,其中上端的能承受一定压力的四方形窑台(4)上安装四个串连的循环加热器(6)和一个储水桶(7)。储水桶(7)上端连接循环加热器水管(10)和一端弯曲管口朝下的排气管(11),其循环加热器水管(10)的另一端与四个循环加热器(6)和自来水管(18)以及自来水管开关(19)连接;其下端连接浴室水管(8)和热水循环微型电动水泵水管(9),其热水循环微型电动水泵水管(9)一端以窑外热水循环微型电动水泵(13)和传热器开关(14)以及多个温室传热器(15)连接,再与循环加热器水管(10)接通形成热水循环回路;中间有双通水管开关(17)的双通水管(16)两端与循环加热器水管(10)和热水循环微型电动水泵水管(9)连接(见图2)。两端下面有固定脚(20)和手把(21)的循环加热器(6)(见图3)和两端的固定脚上开有固定螺孔(22)的温室传热器(15)(见图4)由铝片和铜盘管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孔海东,未经孔海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123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