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孔口捕尘器无效
申请号: | 94201411.1 | 申请日: | 1994-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91922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3-15 |
发明(设计)人: | 刘崇友;焦亨强;杨白翘;张友琴;黄岸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惠通电子科技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C7/00 | 分类号: | E21C7/00 |
代理公司: | 广东省惠州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恬 |
地址: | 516001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孔口 捕尘器 | ||
本实用新型是用于煤炭、冶金、铁路、国防等行业开拓巷道(隧道)及露天开采作业钻机干式钻眼时消除粉尘的设备。
目前,我国煤炭、冶金、铁路、国防等行业的巷道掘进机械化程度不高,或受地质、埸地影响,主要采用钻机打眼、放炮掘进,而煤钻打炮眼是掘进工作面最主要的产尘源之一,产尘量约占掘进总产尘量的80~90%。在煤矿生产条件下,煤矿粉尘除煤尘可以燃烧爆炸极大威胁工人生命安全外,更经常也更严重的危害是尘肺病的危害。目前我国掘进钻机打眼所产生的大量粉尘主要的防尘措施是湿式打眼(即钻机带上水枪,边钻进边喷水降尘)或工人戴防尘口罩。湿式打眼效率较低,且缺乏水源地方不能使用,防尘口罩不利工人作体力劳动,防尘效果较差,给掘进工人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研制适合我国实际情况性能稳定、防尘效果好、操作简单、重量轻、使用维修方便的钻机专用孔口捕尘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实现的:用压缩空气或电作动力,由真空形成器、过滤室、滤袋、捕尘罩、振打器、收尘袋脚架组成,采用真空形成器与过滤室密封连接,并带有振打器。捕尘器软管前端带有捕尘罩,过滤室下端装有收尘袋。掘进打炮眼时,所产生的粉尘是由钻机前端的捕尘罩阻挡粉尘扩散,然后由真空形成器所产生的真空将粉尘吸入过滤室内。当采用压缩空气作动力时,真空形成器是采用引射器作为产生局部真空的主要部件,其振打器也是气动的。当采用电作动力时,真空形成器是采用防爆风机作为产生局部真空的主要部件,其振打器也是电动的。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该设备从除尘方式和结构上讲,既可避免其它同类型防尘设备除尘效率较差,受缺水环境限制,不利于作业工人操作等缺陷,同时还考虑了作业埸现使用不同动力源的情况,在收尘方式上采用了振打结构,使得粉尘回收时间大大缩短,提高了工作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采用气动力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电动力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1.消声罩; 2.振打阀; 3.活动万向支架; 4.捕尘罩; 5.软管; 6.引射器; 7.压缩空气接头; 8.布袋; 9.过滤室; 10.快速连接; 11.收尘袋; 12.脚架; 13.喷嘴;
本实施例在工作时,压缩空气进入喷嘴13,由于喷嘴13的喷气孔很小,故在喷嘴13前端形成高压、高速,此时引射器6前端的锥面与喷嘴13的锥面相配合,且留有一定间隙,使引射器6前端周围形成真空区,而钻机钻眼时产生的粉尘已被捕尘罩4收集在罩内不断被吸入过滤室9中含尘空气经旋风分离和过滤布袋过滤净化使粉尘附着于滤袋8上,净化后的空气则进入引射器6,到消声罩1,经消声处理后散发在空气中。每当打完一组孔后,打开振打器控制阀,振打阀2开始工作,将附着于布袋8上的粉尘抖入收尘袋中,消声罩1中装有消声材料,对于减轻气流的冲击和降低噪声有极好的效果。引射器6使用了高强度铝合金材料,这不但减轻了整机重量,同时也便于加工又有足够的强度。
图2中:14.动力箱;15.电气开关盖;3.万向活动支架;4.捕尘罩;5.软管;16.防爆电机;17.防爆风机;8.布袋;9.过滤室;11.收尘袋;12.脚架;18.电源电缆;19.振打电机;
电源电缆18接入380V交流电源,动力箱14中的防爆电机16与防爆风机17连接,使风机的入风口正对过滤室9,二者均紧固在动力箱14中的风机连接板上。当启动风机开关后,防爆风机17的高速旋转,在过滤室9中形成负压,钻杆前端套入捕尘罩4阻挡粉尘扩散,使粉尘通过软管5被吸入过滤室9中,含尘空气经旋风分离和过滤布袋过滤净化,使粉尘附着于滤袋8上,净化后的空气则通过风机17的出风口排出。振打器的工作方式是通过振打电机19带动偏心轮快速摇动将附着于滤袋8上的粉尘抖入收尘袋11中。风机开关和振打电机开关在电路上采用了互锁装置,二者不能同时启动,以确保操作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惠通电子科技公司,未经惠州市惠通电子科技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2014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