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夹层扣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3221572.6 | 申请日: | 1993-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71715Y | 公开(公告)日: | 1994-07-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宝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宝金 |
主分类号: | F16B5/06 | 分类号: | F16B5/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兆先,黄力行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层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夹层扣接装置。
随着人们对资讯的要求日殷,故随身携带用品的种类亦日益增加,时至今日,对一般人而言,记事本、计算机及笔具等已成为随身必备的文具,所以,近年来,文具之多样化成为产品开发之趋势。
而为简省空间,文具产品在设计方向上均采折叠成可掀开式者为居多,亦即不使用时,其可对折以盖合,而欲使用时,再予以打开或掀开,此尤常见于小型计算机或名片夹等。
无可讳言,此种多夹层的设计,确实可将常用物品予以规范。传统的多夹层的方式,大致是以塑料及采用高频波熔粘方法,其优点在于可视需要对夹层进行熔粘,但其缺点在于其经熔粘后即无法分离,故难以弹性携带使用,此外,对不同材质的产品,只好用塑料膜等制成一袋型,而将文具置入。
究其原因,乃在需折叠的场合,其扣接装置极为重要,因此,若欲突破已知的繁琐不便,唯有从扣接装置着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三夹层扣接装置。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提出的一种三夹层扣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一第一夹层,为扁平状,两侧各开具一扣槽;
一第二夹层,亦为扁平状板体,一侧延伸两夹管,并具贯穿的夹孔,且夹孔周缘具若干孔隙;
一第三夹层,为扁平状,两端各延伸一层端,其距离对应于两夹管外缘的距离;其内各具一端孔,且端孔末端为尖斜状;
一扣管,为一长条状,两端各具一中空且末端呈尖斜状的管孔,一侧延伸扣柱以嵌入扣槽;其长度对应于两夹管内侧间的距离;
两扣簧,各由两簧头中央以弹簧连结,簧头的前端,具斜削的簧尖,并对应于第三夹层的端孔及扣管的管孔;且周边延伸簧榫对应于第二夹层的孔隙;
借扣管扣合于第一夹层的扣槽,且扣簧分别嵌置于端孔,并穿越一夹孔并与端孔嵌合,以形成三夹层的连结并可掀合。
为进一步揭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内容,首先请参阅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装后部份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扣槽与扣柱的定位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扣槽与环榫的定位剖面示意图;
基本上,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第一夹层1,-第二夹层2,-第三夹层3及一扣管4,两扣簧5及一槽环6。
其中,第一夹层1为扁平状,如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为计算机,而其两侧,则各开具一扣槽11(另一扣槽11因投影关系未能示出),该扣槽11的长度,对应于扣管4的扣柱42与槽环6的环榫61,且其内部的形状,如图3所示,扣管4设一扣柱42,以便扣入后,即成定位状态,不致滑出。
第二夹层2亦为板状体,其内面可为装设便条纸、名片、万年历等的夹层,共一侧适当位置,延伸两夹管21,该夹管21内部各具一贯穿的夹孔211,且为求定位确实,其可对向设置孔隙212,以供后叙的扣簧5穿越并定位,而夹管21的两内侧间距离,即对应于扣管4的长度,以便结合后其隙缝可达最小的程度。
第三夹层3主要包括两端的层端31,两层端31之间延伸板状物,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计为尺具,该两层端31的距离,对应于第二夹层2的夹管21两外侧间的长度,且其内各具有一端孔311,而该端孔311的末端呈尖斜状(如图2所示),以供扣簧5嵌入并可于其内转动。
扣管4为一长条状,两端各具一中空且末端呈尖斜状的管孔41,并借其一侧延伸的扣柱41嵌置入第一夹层1的扣槽11,同时,其对应于扣槽11内的扣榫111,亦相对设置凹陷的扣弧421,以扣合后定位。
扣簧5各由两簧头51,中央以一长条的弹簧52连结,各簧头51的前端,为两侧呈斜削状的簧尖511,其是对应前述的端孔311与管孔41,同时,簧头51周边亦延伸若干簧榫512,其对应于前述的第二夹层2的孔隙212,以便可互嵌。
槽环6其为附属件,其为管状,但上端呈弧形渐缩,以具张缩弹性,用以夹持长条物,如笔具等,而一侧则延伸一环榫61,其目的在供与第一夹层1的扣槽11扣合定位,同时对应扣槽11内的扣榫111,亦相对设置凹陷的榫弧611,以便互为扣合后,可准确定位。尤其是,槽环6可视实际所需而不断加以更换与延伸相关周边元件(如与万用手册结合),使本实用新型与相关文具结合,得以扩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宝金,未经陈宝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215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