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灯多色的指示灯无效
申请号: | 93215547.2 | 申请日: | 1993-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92801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3-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振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振山 |
主分类号: | F21Q3/00 | 分类号: | F21Q3/00;G12B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32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色 指示灯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指示灯、特别是有若干个发光管组成的多色指示灯。
常用的指示灯,是每个灯能发一种颜色的光。虽有多色LED发光管,但其亮度则较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亮度可以较高的多色指示灯。以适合像强电控制柜、台以及需较远距离观察的场合使用。
这个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由双色(或多色,下同)发光管(或用两个单色发光管取代)组成的发光体、阻抗元件组成的多色指示灯,其特征是:发光体中由若干个双色发光管接成一个有起末两个端的双色发光管组,再与阻抗元件串联;或接成两路有起末两个端的双色发光管(芯)串,再各与一个阻抗元件串联;
所说的有起末两个端的双色发光管组,其内部接线为:
对于用有一个公共极、两个极性相同的非公共极的双色发光管的多色指示灯,各发光管的非公共极互相串联成为有起、末两个端的双色发光管组;
对于由两个单色发光管(芯)构成(或用两个单色发光管取代)的双色发光管,是:将各个双色发光管内的一个单色发光管(芯)互相串联,将另一个单色发光管(芯)也互相串联,再将这两组串联后的支路反向并联成为有起、末两个端的双色发光管组、或将每两个单色发光管(芯)接成为反极性并联的一对单色发光管(芯)组成有起、末两个端的的发光管组;
所说的接成两路有起末两个端的双色发光芯组,其内部接线为:
将各个多个双色发光管内的一个单色发光管(芯)顺极性互相串联,将另一个单色发光管(芯)也顺极性互相串联,成为各有起、末两个端的两个单色发光管(芯)串,其起端分别各接两个阻抗元件的一端。
以上各阻抗元件的值为0至几百仟欧。
所述的发光体可以是由若干个发光管、透光材料组成,其特征是:双色(或多色,下同)发光管(或芯,或用两个单色发光管取代)在透光材料块中。
上述多色指示灯中,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工作,能使前述指示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来;而按照色光的“加色法”原理而工作的(例如:红光+绿光=黄光,红多则为橙色),当几种不同颜色发光二极管同时(或以较高频率--例如工频,交替)有正方向电流,则指示灯能发出多种颜色的光。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可以在一个指示灯上发出几种颜色,从而使安装、观察都更方便、集中,并可以减少安装尺寸,节省费用。用几个发光管的,则其亮度可以较高,而且耗电少。当灯的显示面有多色字符的,还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内容。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用有一个公共极、两个极性相同的非公共极的双色(或多色,下同)发光管的多色指示灯的电路图。
图2是有多个双色发光管的多色指示灯的电路图。
图3是每个单色发光管(芯)先反极性并联后再串联成双色发光管串的电路图。
图4、图5是另外一种有多个双色发光管的多色指示灯的电路图。
图6是多色指示灯的一种发光体的结构图。
图7是从观察面看的有多色显示字符的发光体的示意图。
为了说明方便,将各图中的几个组件作一介绍:将两个二极管顺极性串联成为二极管组D;其中间连线为M、两个单独的电极为A、K。将两个二极管反极性串联成为二极管组D1;其中间连线为M、两个单独的电极为B、C。
阻抗元件Z的作用是防止二极管电流过大的。
图1中,VL1、VL2等是各个双色发光管,L是由发光管VL1、VL2等组成发光管组,将组内发光管的非公共极互相串联,其两端为Ls、Ln,Z是阻抗元件。
在图1中,端Ls接二极管组D的连线M;另一端Ln接阻抗Z的一端。由于串联了阻抗Z,所以,发光管不会因为反向电流过大而损坏。
图2中,VLi、VLii等是各个双色发光管,将发光管内的一个单色发光管(芯)互相串联,将另一个单色发光管(芯)也互相串联,再将这两组串联后的支路反向并联成为有起、末两个端的双色发光管组LC,发光管组LC的两端为Ls、Ln,Z是阻抗元件。
在图2中,端Ls接二极管组D的连线M;另一端Ln接阻抗Z的一端。
图3中,发光管串LC由每两个单色发光管(芯)接成为反极性并联的一对再串联的单色发光管(芯)而组成有起、末两个端的发光管组,Z是阻抗元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振山,未经李振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155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