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楼房下水管防堵自清器无效
申请号: | 92228050.9 | 申请日: | 1992-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398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8-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建明 |
主分类号: | E03F3/04 | 分类号: | E03F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2012 吉林省吉林市船***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楼房 水管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楼房下水管防堵自清器(以下简称防堵自清器)。
现在一般的楼房建筑中,常常会出现下水管堵塞的问题。特别是高层建筑日益增多的今天,下水管道的堵塞日趋严重。一般来说,下水管道堵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尺寸较大的(相对于下水管道的直径而言)固体废弃物进入了下水管道。以往的解决办法就是请管道疏通部门用专用工具和设备给予疏通。有时,由于不能及时疏通就会给用户生活带来很大影响。而一般的居民住户是没有办法解决这类问题的。所以,下水管道堵塞的问题是人民生活中和市政设施管理部门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下水管道防堵自清器。它平时能够有效地减少下水管道堵塞,并且能在下水管道一旦堵塞时用户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自行将堵塞物清除。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
一个特制的90°三通管。这个三通管的直管部分与一般的下水管的规格、结构、形状相同。它的横管部分与直管垂直并带有法兰盘端面,横管的内径尺寸略小于直管的内径尺寸。横管的内径保持一定的圆度,其表面比较光滑。在这个横管的里边装上一个圆柱形的清堵器主体。清堵器主体的外圆上装有密封圈。清堵器主体的一端带有一个拉手,另一端带有几个抓钩。带有拉手的一端位于法兰盘一侧。清堵器主体与横管装配后。在法兰盘与法兰盖之间装一个密封垫。用实心的法兰盖将法兰盘盖住,并用螺钉紧固。清堵器主体上抓钩的数量一般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为宜。抓钩在直管中的分布可按其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将直管的横截面分隔成几个相同的宽度来确定。即两个抓钩可将直管内径的横截面分为三个相同宽度的空间。三个抓钩时,可将直管内横截面分为四个相同宽度的空间。抓钩的一端与清堵器主体联成一体,另一端以装配后与直管壁贴近或略有接触为宜。抓钩是一个弯手指形钩,它伸出的末端呈90°向上弯曲。
本防堵自清器自身装配好后,即可整体安装在楼房每层的下水管道上。它可以在带有检查孔的下水管的下边安装,也可以代替带有检查孔的下水管,直接安装在该管位置。安装好的防堵自清器就可以正常使用了。它主要的使用过程是:当一些固体废弃物进入下水管时,较小尺寸的废弃物就会随着污水通过抓钩之间的空间或抓钩与直管壁之间的空间流向总下水道。而尺寸较大的废弃物则会被伸进直管的抓钩挡住。当抓钩挡住了较多的废弃物时,下水管道就会发生堵塞。这种情形可以在堵塞位置的上一层楼的下水管入口处发现。当上一层发现下水管堵塞时,即可打开下层楼安装的防堵自清器的法兰盖,用手拉住清堵器主体的拉手,缓缓向外拉动清堵器主体。这时,挡在抓钩上的固体废弃物就会被抓钩向外带。当抓钩移动一定的距离时,固体废弃物的一侧就会与管壁产生间隙。上端堵住的污水就会从这个间隙流下去。由于清堵器主体上密封圈的作用,向外拉动清堵器主体时,污水不会流出下水管,污染室内。当堵塞的污水全部疏通时,可继续拉动清堵器主体,直至将抓钩全部拉出法兰盘外,抓钩即可将堵塞管道的固体废弃物全部带出。用户将固体废弃物从抓钩上清除后,即可将清堵器主体重新放回原清堵器主体外壳中。之后,将法兰盖装好,防堵自清器又恢复了原来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是:
1、有效地减少了下水管的堵塞,方便了人民生活。一般地,哪一层下水道发现堵塞,都是哪一层用户自己将较大尺寸的固体废弃物丢入下水道。防堵自清器所具有的这种特殊功能,使广大用户能自觉控制自己,遵守社会公德,将固体垃圾与流体垃圾分别处理,不向下水道丢弃固体废弃物。
2、由于每层楼都安装了防堵自清器,所以,当哪一层下水道堵塞时,用户可以自行方便地清除堵塞物,一般不用去找管道疏通队。
3、由于能有效地减少和防止向下水道排放固体废弃物,可以明显减少下水干线排放口处的环境污染。
4、可以减少下水干线的淤塞及清淤工作量。
5、延长下水管的使用寿命。
6、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零件数量少,制造容易,成本较低,可以实现标准化、系列化。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附图1是防堵自清器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清堵器主体结构的左视示意图。
附图3是抓钩的垂直投影分布示意图。
附图4是防堵自清器的一种安装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建明,未经李建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280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