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压支架控制阀无效
申请号: | 91230794.3 | 申请日: | 1991-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343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8-19 |
发明(设计)人: | 高希民;李生录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煤矿机械厂 |
主分类号: | E21D15/51 | 分类号: | E21D15/5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4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 支架 控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控制煤矿井下支护设备-液压支架-用的控制阀,尤其涉及该用途的手动控制阀。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CN85205289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初始承载力自保作用的抗污染操纵阀。这种阀与手柄相关联的小阀芯活动地套装于端堵之中,该件可在端堵之中自由滑动。但当该阀由将高压液引至阀体的工作液出口的工作状态转换至将工作液出口与回油口相连通的工作状态时,上述小阀芯是靠回油腔中的回油背压复位的。而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复位方式工作不可靠,即复位动作不灵活,这将直接导致该阀的回油通路的断面小于设计断面,从而使回油阻力增大,系统背压增高。当系统背压增大时,必然导致被控制的液压支架动作迟缓,速度缓慢。从而使综采工作面上的支护设备(即液压支架)的动作滞后,跟不上采煤机的开采速度,影响了开采速度和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在保证大流量的前提下动作灵活的控制阀,尤其是一种复位动作灵活的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控制液压支架的控制阀,包括:
一个阀体,其中平行地设置两条阶梯孔,与阶梯孔垂直地相间设置两条通孔将两条阶梯孔分别连通;
阀体的一端设有驱动机构;
阀体的另一端于阶梯孔中装有端接头;
阀体设手柄端装有带阶梯形通孔的端堵;
阀座通过过液套由端堵固定于阶梯孔中;
中空阀芯的一端与端接头的内孔活动配合,并置于其中,其另一端则与阀座的内孔活动配合并从其中穿过,中空阀芯上的过液孔的后面设有与阀座相配合形成密封副的矩形密封圈,中空阀芯外套装有将其压在阀座上的弹簧;
小阀芯的大直径端与端堵与过液套的内孔活动配合地置于其中,其小直径端则从端堵中向外延伸,在小阀芯与端堵及过液套的内孔之间还设有小阀芯的复位弹簧,其大直径端部通过带有轴向通孔的螺钉固定有密封座,小阀芯中还设有轴向盲孔和与盲孔相通的径向通孔。
矩形密封圈通过护套固定于中空阀芯上,护套与中空阀芯通过螺纹互连接。
中空阀芯的中部呈锥形,与阀座组成密封副。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附加弹簧使小阀芯在弹簧力的压迫下强制性复位。因此,在该阀换位时,小阀芯的复位动作准确迅速,这样便充分准确地保持了该阀的回油断面在实际使用中完全达到设计断面的大小。这将有效地减少该阀的回油阻力,降低系统的背压,进而保证了支架的动作速度。很明显,这对于提高综采工作面的回采速度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均有积极的意义。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是中空阀芯,且将工作液的出口,即该阀与被控制部件工作腔相连接的出口置于阀体的后部,这将使本实用新型所述控制阀内部的过液通道中的弯路减少,从而减少了该阀的液压阻力。也正是由于采用了这种结构,使得该阀的过液断面得以增加,从而使得流量也随之增加,实现了大流量。本实用新型所述控制阀的流量可达200L/min。
本实用新型控制阀的出液口是一个用螺纹与阀体相连接的端接头。因此,简单地更换一个零件,即可使该阀适应各种管径规格的液压系统,这使得该阀的适用范围较上述现有技术的大。此外,本实用新型控制阀的外部联接尺寸与常规的片阀相同,因此与现有的片阀具有良好的互换性。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的形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予以详细的描述,通过这种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效果将变得更清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控制阀的局部剖视图。
参见图1,其中阀体1的横断面是矩形,与阀体1的对称轴线平等地设置有两条贯穿阀体1纵向全长的阶梯孔2。阶梯孔2的两端呈阶梯形,且其最外端为螺纹孔。沿阀体1的纵向对称轴线并与该轴线垂直地相间设置两条通孔3和4,其中通孔3是压力液进液孔,通孔4是回液孔。在阀体1的一端,通过防尘罩21将手柄22,凸经23和压块24装在阀体1的一端。在阀体1这一端的阶梯孔2中装有端堵8,端堵8的端部设有螺纹,藉此将其固定于阶梯孔之中。端堵8内沿其轴线开有阶梯形通孔,中空的过液套7与端堵8接触侧的内孔与端堵8的内孔直径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煤矿机械厂,未经北京煤矿机械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307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