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杯纺纱机纺纱器排杂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0220869.1 | 申请日: | 1990-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211U | 公开(公告)日: | 1992-02-26 |
发明(设计)人: | 宋芬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纺织工业新型纺纱技术开发中心 |
主分类号: | D01H4/36 | 分类号: | D01H4/36 |
代理公司: | 中国纺织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沈履君 |
地址: | 上海市肇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纺纱机 纺纱 器排杂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工业的转杯纺纱机纺纱器的排杂装置。
通过手工检索WPI和查阅《棉纺织技术》89年第5期,可知近年来转杯纺纱机有的已配有排杂装置。图1是现有技术中转杯纺纱机的示意图。其工作过程是纤维条子2从喂给装置1喂入,经分梳辊14回转开松成单纤维,在分梳区的杂质分离点利用重力分离作用把杂质沿切线方向的运动轨迹12送入排杂腔6,由杂质吸口9吸走,而单纤维在工艺气流引导下通过纤维输送通道10,进入转杯11,继而凝聚、并合、加捻成纱。但由于杂质在排除过程中的运动轨迹12发生曲折和排杂腔6较小等问题,使吸杂气流与纺纱工艺气流相互干扰,导致吸杂不畅,杂质堵塞在吸杂出口13,于是未被吸走的杂质随纺纱工艺气流倒回进入纤维输送通道10和转杯11,造成纺纱质量下降,断头增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纺纱器排杂装置,它使杂质运行轨迹更为合理,从而消除吸杂出口13容易堵塞的弊病和有利于纺纱质量的提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排杂装置包含有吸杂进口,排杂腔和杂质吸口,排杂腔的容积为64-68立方厘米,长度为66-70毫米,宽为42-46毫米,高为28-30毫米,补气口的面积为2-2.3平方厘米,与转杯纺纱机吸杂总管相连的杂质吸口的面积为3.2-3.5平方厘米。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经对比试验,证实本实用新型排杂效率比现有技术提高2-3%而且成纱条干CV值降低0.5%。
下面对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予以详细说明。
图2是本实用新型转杯纺纱机纺纱器排杂装置实施例的示意图。
1、喂给装置 7、吸杂进口 13、吸杂出口
2、纤维条子 8、排杂装置 14、分梳辊
3、纺纱器壳体 9、杂质吸口 X宽
4、分梳区 10、纤维输送通道 Y长
5、补气口 11、转杯 Z高
6、排杂腔 12、杂质运动轨迹
其工作过程是纤维条子2从喂给装置1喂入,经分梳辊14回转开松成单纤维,在分梳区的杂质分离点利用重力分离作用把杂质沿切线方向的运动轨迹12送入排杂腔6,由杂质吸口9吸走,而单纤维在工艺气流引导下通过纤维输送通道10,进入转杯11,继而凝聚、并合加捻成纱。杂质在排除过程中的运动轨迹12呈直线状,排杂腔6适当放大。排杂装置8由排杂进口7,杂质吸口9和补气口5组成。
通过纺纱器壳体3内分梳辊14的中心点E,沿着转杯11的轴线方向作直线CD,则排杂装置8的位置与CD线之间的距离AB,受分梳辊14上杂质分离点F的切线(即杂质排除轨迹)所限定,排杂装置8的AC长度受转杯纺纱机全机装配空间的相对位置所限定,从而决定了排杂腔6的扩展幅度。所以本实用新型的转杯纺纱机纺纱器排杂装置扩展后的排杂腔6的容积为65立方厘米,其长度67毫米,宽为43毫米,高为29毫米。与转杯纺纱机吸杂总管连接的杂质吸口9的吸口面积为3.4平方厘米,排杂装置8尾端的补气口5面积为2.1平方厘米,这样可以满足吸杂补气和部分工艺补气的需要。
排杂装置8可以在设计时与纺纱器壳体3成为一体。也可以单独设计与纺纱器壳体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转杯纺纱机纺纱器排杂装置经对比试验,证实它的排杂效率可提高3%,成纱条干CV值降低0.5%左右,并提高了成纱的产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纺织工业新型纺纱技术开发中心,未经纺织工业新型纺纱技术开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208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位置传感器
- 下一篇:具有脱硫和脱臭作用的集尘装置